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3章 青云(3)(1/2)
好书推荐:
夕阳下,黄土路灰尘四起,村庄门扇紧闩,屋外晾着秫米,老牛伏在槽中,闭眼咀嚼草料,摇摇尾巴驱赶虻虫。
一个人影都没有,村里安静得吓人。“踏踏”声渐近,小毛驴沿坡而下,毛驴上坐着一个男人,着青色大襟窄袖袍,饰黑色宽边,头戴进贤冠,冠带随着缓坡一颠一颠。一个小吏牵着缰绳,跟在他旁边。古道斜阳,狂风乍起,裹挟着沙土呛进嘴,二人灰头土脸地打了几个喷嚏。小吏用手扇了扇风,抱怨道:“姚治中,咱们足足走了有半个时辰了,怎么还没到啊!”青衣男人抬头看太阳:“咳咳……快到了,快到了,再往前三四里,这条路口便是。”小吏“哦”地答应,闷头继续走。一驴二人又晃晃荡荡行了半刻。举目望去,衰草连天,地里稀稀疏疏长了些豆苗。小吏轻蔑道:“本想邺城乃冀州治所在,邓氏图谋之基本,有多么繁华呢,没想到进城这几日,所见所闻,竟如此破败颓废,全是荒草斜径,民不理农事,比咱们青州差的远了。”那男子也顺着他目光看去,但神情严肃,捻着胡须若有所思,并不搭话。牵驴的人便讪讪止住口。再往前走,眼前终于出现几座房屋农舍。老牛懒懒睁眼,打量着陌生的闯入者。小吏抹了一把汗,眼睛滴溜溜转,家家户户门窗紧闭,稀无人迹。他不由咋舌道:“治中大人,没走错吧?”男子亦有些诧异,他伸出头来前后看看,仔细与脑海中的画面中对比着,“应当不会错……罢了,先去敲门吧。“便翻身下了坐骑。小吏将毛驴引到桩前拴好,回头见长官已走到柴门外,也加紧脚步跟了过去。“老乡,家中可有人么?”两个人在门口等候,小吏从布袋中掏出文书纸笔,用作记录之用。门开了条细缝。男人还没来得及行礼作揖,只感觉头仗打完了,还想去邺城看一眼,没成想,今天居然冲撞了大人,我看我是没有给儿子收尸的命啊!”姚堪皱眉:“你说邓宏征兵,征了多少?”常卢叹道:“现在乡里……二百多口人,只剩下十几口了。”屋内气氛一时沉重起来,姚堪握着老夫妇的手,沉声道:“老人家放心,今日之事乃一场误会,断没有追究的道理,主公仁善,向来以民为重,也绝不会苛责的。”那小吏倚靠在,嗤笑一声。姚堪脸色冷得掉冰碴,指着他骂:“你要是心有不满,就去外面等候,休要在这里发怪声!”又正色道:“姚某今日,是为民生而来。冀州人口大省,地光田丰,邓宏治下却凋敝至此,令我心惊。奈何邓宏在冀州多年,势力呈盘根错节之势,使君因命诸人详细清点户籍田地。今日之情况,我会立即汇报,想必不久后会改善的。”常卢拱手笑道:“这些琐事,让书吏小卒们得哪里话,眼下邺城初定,庶事草创,日不暇给,户口要重查,法令要重制,各府椽属都忙得脚不沾地,我哪有端坐高堂而的道理呢。”这时,人堆里挤进来一个老妇,满脸堆笑问道:“姚治中,我前几日见城门贴了个布告,凡通报唐氏夫人行踪的人,可以赏白金一两,不知是真是假?”大家都盯着她看,姚堪也有些不明就里。“哪位夫人?”“就是原来冀州牧邓将军的那个儿妇,长的跟狐狸精似的!”姚堪越听眉头越紧,扭头与随行小吏耳语一阵,才恍然大悟道:“当然是作数的,大娘可是知道些线索?”()夕阳下,黄土路灰尘四起,村庄门扇紧闩,屋外晾着秫米,老牛伏在槽中,闭眼咀嚼草料,摇摇尾巴驱赶虻虫。一个人影都没有,村里安静得吓人。“踏踏”声渐近,小毛驴沿坡而下,毛驴上坐着一个男人,着青色大襟窄袖袍,饰黑色宽边,头戴进贤冠,冠带随着缓坡一颠一颠。一个小吏牵着缰绳,跟在他旁边。古道斜阳,狂风乍起,裹挟着沙土呛进嘴,二人灰头土脸地打了几个喷嚏。小吏用手扇了扇风,抱怨道:“姚治中,咱们足足走了有半个时辰了,怎么还没到啊!”青衣男人抬头看太阳:“咳咳……快到了,快到了,再往前三四里,这条路口便是。”小吏“哦”地答应,闷头继续走。一驴二人又晃晃荡荡行了半刻。举目望去,衰草连天,地里稀稀疏疏长了些豆苗。小吏轻蔑道:“本想邺城乃冀州治所在,邓氏图谋之基本,有多么繁华呢,没想到进城这几日,所见所闻,竟如此破败颓废,全是荒草斜径,民不理农事,比咱们青州差的远了。”那男子也顺着他目光看去,但神情严肃,捻着胡须若有所思,并不搭话。牵驴的人便讪讪止住口。再往前走,眼前终于出现几座房屋农舍。老牛懒懒睁眼,打量着陌生的闯入者。小吏抹了一把汗,眼睛滴溜溜转,家家户户门窗紧闭,稀无人迹。他不由咋舌道:“治中大人,没走错吧?”男子亦有些诧异,他伸出头来前后看看,仔细与脑海中的画面中对比着,“应当不会错……罢了,先去敲门吧。“便翻身下了坐骑。小吏将毛驴引到桩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古代意难忘》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