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4章 倒卖人口(1/2)
睡了一觉,郑谊明显头脑清醒多了。
宝音来信,认为那个西域男子应当就是凶手。
但郑谊觉得不一定是这样,因为她想到了之前在望月廊茶楼看到的那个西域舞娘背影。
虽然这两人一个在城内一个在城外。而且一男一女,但因为都出现在蹊跷的时间和地点,所以郑谊认为可能这件事并不是简单的行刺或谋杀,背后可能还有一个更大的团伙。
只是不知道为什么这位贵人会成为他们的下手的对象。倒不是说贼人不敢对皇室成员下手,而是说今天毕竟是中秋节,照理来说这位贵人应该是在高台上观礼、看戏,受万民敬仰。
贼人团伙不至于蠢到专门找死,冲着戒备比皇宫还森严的高台,去顶风作案吧?
这种重大的节庆日,别说是宫内的人,就是宫外的,凡是有爵位的,都不得缺席当天的国宴,郑谊的姥姥虽是最末等的侯伊,但也是一大早就起来准备。
先是要到皇宫觐见皇上,和平时上朝是一样的。只不过平时上朝的都是二品以上的大臣,穿的是朝服。
节日则是穿吉服,节日前一天就会安排好每个人站什么位置,到节日当天,进宫就站在自己昨天的位置上,都是按照爵位等级的高低和长幼顺序来排位,照理也是先女后男。
皇上和四宫皇后会在太和殿接受众人的祝福和叩拜,然后就是宣礼之类的环节。一直要到中午才会结束,然后就是宫宴,也称家宴,因为除了亲王郡王皇女皇子留下,其余人都各自回到家中,宴席上的的酒菜会从宫里送到各自的府上,并不在皇宫里吃。所以中午也是皇上的家宴。
出宫回到家后,在家中用过午饭,就要准备下午和晚上的晚宴了。也要换一套和上午不一样的吉服,而且要更华丽更喜庆才好。这样寓意着一切“越来越好”。
晚宴在宫外举行,地点就在集市伞街口的高台处。众人下午就要在太和殿前站好,等吉时一到,就要跟随御驾出宫,一路到高台。
皇上和后妃们坐轿,长公主愿意坐轿就坐轿,愿意骑马就骑马,看她的心情,皇上历来对这个姐姐十分纵容。至于皇女皇子等人都骑马跟随,年纪大或身体有疾者,可坐马车,亲王郡王骑马在皇子之后,其余人都步行跟随。
路两侧百姓俯跪,直到圣辇在高台落座,女官唤“平身”乃起。
除了皇女皇子们、亲王、郡王及其家眷,或是有皇上谕旨特别恩赐席座的,其他人都不上高台,只在高台下就坐,每个人都有专座,一个不多,一个不少。
有专门的接引宫女指引入座。而且座位顺序和在宫中站位是一模一样的,一般来说也不会坐错,只要记住自己前后左右都是谁就够了。
其实是可以带家属的,但是郑谊姥姥就两个女儿,大女儿多年在外任职,除了年关回家一趟,平时都忙得不见踪影。
小女儿和汉人结婚,中秋节确实不是旗人的传统节日,当然是要到男方家去的,这样就只有老侯伊一人去了。
她夫郎十几年前在甘肃剿匪的时候牺牲了,多年来她也没有再续一房,后院也一直没有一个可陪着说话的。
如今年纪也大了,更没有那个兴致了。
郑谊寻思,可能真是郑家的女人对男人就没有太大的兴致。所以她姥姥这么多年才寡着一个人生活,倒也不觉得孤独,反而是有滋有味的。
没事就自己一个人在后院练武,或是自己拉马头琴唱歌,要不就是让下人拉琴,自己邀着丫头们一起跳舞。
主要是这几年没什么战事,有战事的时候,她就有的忙了。
郑谊想着,这些西域人的情况,不如之后回家问问姥姥看看怎么回事。因为前世依稀还记得就是这几年甘肃青海等地乱了好一阵时间,就是因为西域有流寇一直不太平。
但是这些流寇人又不是很多,但是像苍蝇一样时不时飞出来烦人。抓又不好抓,造成的麻烦也不大。
但是后面的事到底怎么了,她也记不清了。
她前世本来就不怎么关注这些,都是家里大人天天说,她才听了几耳朵。
正当郑谊在深思时,突闻“醒了!”
她立刻把画纸和信揣入怀中,急忙到床边。
门外的青木也听到了,吩咐外面候着的丫鬟去厨房,让厨房做点小米粥和鱼汤端来。
昏迷已久,突然醒来,眼睛还不太能适应,睁了几次才睁开。
为了一会儿方便喂汤药,郑谊青衣主仆二人将他稍微支起身一点,垫高了枕头,这样他会舒服一点。
他腹部有伤口,所以动作也不宜大。
郑谊怕他想动,影响后期治疗,只能先开口了:“殿下身上有多处伤口,不能乱动,只能委屈殿下先静躺着了。”
皇太子(男),弧河陆,名意为青龙,旗人给儿子取名字,都喜欢取和动物相关的,这可能和传统的萨满信仰有关,以乞求神明的看护和保佑。
他是四宫皇后中蒙突皇后的独男,在几位嫡男中年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凤楼吟》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