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54章 《念奴娇赤壁怀古》2(1/2)
【好啦,我们接着讲苏轼的人生经历。
他一生总共经历了三次贬谪。
第一次,1080年~1084年:44岁时谪往黄州。
后来神宗死,哲宗立。太后高氏执政,东坡还朝、外任。这是1085年~1093年。
第二次,1094年~1096年:58岁谪往惠州。
哲宗长大成人,为新党党徒挟制。
第三次,1097年~1100年:61岁谪往海南儋州。
宋徽宗即位,太后陈氏执政,召苏还京。1101年北返途中病逝。】
苏轼的三次贬谪经历,透露出来的信息对于北宋时期的人来说,太重要了。
帝位过度,太后执政,党争。
很多人赶紧记录下来。
苏轼也记录下来这些信息。
但是他还抽空自嘲:“看来我这一生,走过了太多路。”
事实上也是这样,苏轼这一生都在路上奔波,最后也是死在路上。
【一度下狱,三度贬官。命运多舛,生活坎坷。但他既没有像贾谊那样“抑郁而终”,也没有像陶潜那样“归隐田园”。为什么?
当然是因为他豁达的性格。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这句话就是对苏轼最好的写照。
与杜甫相比,苏轼少了几分沉郁愁苦,多了几分超然达观;
与李白相比,苏轼少了几分桀骜不驯 ,多了几分隐忍平和;
与稼轩相比,苏轼少了几分慷慨激昂,多了几分淡定从容。】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比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不好人。”
苏轼这样想着,对身边的人说:“虽然这么说有点自大,但是我觉得这句‘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说得没错。”
张怀民对于苏轼的自恋有点无语,但是也承认这句话诗说得对。
至于跟苏轼对比的李白、杜甫、辛弃疾表示,跟苏轼同时出现的人名有点过多了吧。
【说了这么多,我们现在切入正题,来看看苏轼的词。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 ,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guān)巾,谈笑间, 樯橹(qiáng lǔ)/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lèi)∕江月。
我把断句、语音语调这些的标记出来了,现在先来齐读一遍,看能不能体会作者的感情。】
“公瑾,这位后生也太仰慕你了吧。”
周瑜的朋友打趣着:“你在他的眼里是如何的意气风发啊!”
“他只是借我感怀己身而已。”周瑜很淡定。
“而且从这首词来看,既然描写的是已经过去了的赤壁之战,接下来应该不会有我们能接触到的未来之事了。”
“虽然不会有什么大事,但是关于你的事迹肯定不会少。”
朋友摆明了要接着看乐子。
【“读完了之后,我们来看看这首词大致上写了什么。”
“首先是上阙,着力描绘赤壁雄奇之景;下阕写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个人感慨。”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上阙。上阙描写是的赤壁古战场景色,对了,赤壁之战你们应该都知道的吧。”
“火烧赤壁!”“周瑜打黄盖!”
“周瑜打黄盖是《三国演义》里的,但是真实的火烧赤壁的周瑜的计谋,在《三国》里把这归为了诸葛亮的功劳了。”
“《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写的,苏轼的时代还没有这本小说。”
“说到这里,我有个想法,你们说《三国》这么黑周瑜,苏轼又这么推崇周瑜,如果罗贯中和苏轼遇到了,会不会打起来?”】
想到如果真的遇到周瑜的狂热粉丝,罗贯中觉得,他一定不会暴露自己。
说不定半路就掩面而逃了。
三国时期,东吴阵营的人不理解。
赤壁之战怎么跟诸葛亮有关系了?
这次讲的是他们东吴的英雄人物,他们原本还很开心的。
连赤壁之战都改,那什么《三国演义》的正确性,值得相信吗?
蜀汉,诸葛亮有点不自在。
这件事一来,总觉得他像是抢了别人的功劳一样,虽然跟他一点关系都没有。
感觉以后遇到孙吴的都督,都会低人一等。
这个叫罗贯中的后生,做的是什么事啊。
【等学生发散思维争论了一下苏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历史直播:我给秦皇汉武上语文课》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