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章 大气派父子(一)(1/1)
芦沟桥事变后,日本鬼子的飞机在我国各地肆无忌惮地狂轰滥炸。
他们那时用的轰炸机,不知什么型号,灰褐色,双层短翼,下翼贴机身处露出一个缺口,炸弹好像就是从那缺口吐出来、倒下来的。人们称它做“烂膀子飞机”。
沛市虽然是个小城,同样遭到大轰击。飞机一次连着一次,每次三架、六架、九架不等。一九三七年腊月二十七,一天里竟来了八十余架次,炸弹外加机关枪,死伤人数三千以上。
我们小巷便是毁于这次轰炸。坐北朝南的一排房子中弹较少,多半被震倒震歪,后来拆掉;座南朝北的一排,则连通到中街的文昌宫,全成了瓦砾堆。
炸弹坑一个接一个,空中俯视,很像点麦子、下棉籽之前在地里刨的掩子,它们种下的是死亡、罪恶、仇恨。
偌大的供奉着文曲星君的文昌宫,变成一片焦土,代替那巍峨壮丽的宫殿的,是逐渐形成的一个喧嚣繁乱的杂物市场。
猪肉案、牛肉案、羊肉案,菜摊子、瓜果摊子、烟酒小铺、油点心锅,还有玩把戏的、耍猴的、卖荷兰水的、卖狗皮膏药的、看相拆字、算命卜卦的、以及“拉洋片”,看“西洋景”的??
其中要以“拉洋片、看西洋景”的生意最好。
它的规模甚大,设备甚复杂。迎面高高竖起一方墙壁一般大小的木匣子,上部大半分成上中下三档,每一档有横列的大小相等的八至十个方框,每一个方框约高六寸,宽一尺。框内装着各种各样的洋人照片或画儿,名“拉洋片”或“看西洋景”者,原因在此。
这三档暴露在外,让人直接看到,算是样品。三档之下尚有一档,则用布幔遮住,人们要看就得花钱坐到一排长凳子上,把头探进布幔,布幔披到背后,对着一个个平列的装有放大镜的小圆孔往里面瞅。
两个主持人一左一右,不断地把一张一张洋片取出插进,让它们轮转位置,移换到最下一档,让观众从小圆孔透过放大镜看到扩大了数倍的画面。据说,除了露在外面的样品之外,布幔内还有些故意不公开、因之也就更有吸引力的东西。
主持人一面调换推动那洋片,一面在洋乐器手风琴的咿咿哑哑伴奏之下,吵着嗓子唱着歌,对洋片内容进行介绍和解说。
歌曲很单调,但主持人演唱起来,注之以特有的感情色彩,时高时低乃至含糊其辞的诡谲音调,颇能起到煽动作用——
“往里头瞧来往里头看,十八岁大姐在里边! ——快看啦!快看啦! 啧啧,是洋大姐,是十八岁的水灵灵的洋大姐!瞧她长的多白多胖,啧啧,那一对女乃子少说也有二十斤!”
“往里头看来往里头瞧,十八岁大姐在洗澡! ——快看啦! 快看啦! 洋大姐洗澡啦! 嗨嗨,先脱褂子,嗨嗨,再脱裙子,嗨嗨,快看快看,脱裤茬啦, 脱裤茬啦!”
“先看后来后看前,好看的东西在前边,那个在前边! ——看啦,看啦! 先看上来后看下,好看的东西在那搭、啧啧在那搭! ——嗨嗨,快看、快看啦!……”
这一市场充斥着各种买卖,各种音响,每天从早到晚,乱哄哄,闹嚷嚷,簇挤着乌七八糟的人。年轻的姑娘嫂子们从不敢来,来了常常被人这里摸一下,那里捏一把,这么逗一句,那么嘘一声,叫她们又恼又臊。
一天,有个小孩来给家里人买香烟,挤挤站站,走走看看,忽然被挂在一根鱼竿上的鳖一口咬住了耳朵。小孩吓坏了,疼坏了。先是有人叫他学驴叫,说驴子一叫,鳖嘴便张开。小孩叫了,带着哭音“刚——苟,刚——苟!”叫了好多声,围来瞧稀罕的人倒是张开大嘴笑了,那鳖却还是紧紧咬着不放。后来我们小巷的杨三爷看到了,从小孩买的那香烟里拿来一支点着了,抽了几口,用那烟火去烧鳖的屁股,那鳖才松了口……
如此这般热闹了好几年,后来日本鬼子投降,抗战胜利了,房主们陆续回来。房子炸平的,在原地皮上重建,房子倒塌的,作相应的维修。这个市场便渐渐消失,这里又渐渐恢复为早先的住宅区。在东西两条纵向的街道和南北两条横向的大巷子之间,构成了两条小巷。
文昌宫没有再盖,那是官家的事。抗战胜利后的官家,只忙着变“接收”为“劫收”,只抢着往自己腰包里装银元、装洋货、装物资,哪有闲情逸致顾及这文曲星君?而我们这住宅区巷道也只是因陋就简,各自为政,大体上有那么一个样儿罢了。房子高高矮矮、伸伸缩缩,墙壁有砖的、有土坯的、有木板的、有竹笆或竹竿包泥的,还有草扎的、旧铁皮的,甚至破油布的。反正只要凑凑糊糊,能遮风蔽雨就行了。
不想错过《小巷风情》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