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2章 吴 奶 奶(中)(1/2)
不揽担子不担责,既然答应了,就得好好干。三十多年来,上自国家,下至省市县长,都换过人,有的还换了好几次,就她这个组长,稳稳当当,一直干到今天。并且得到群众的拥护、赞扬。原因何在呢?即在于前面所说的,她工作细心、专心、尽心,对人们一片好心,对自己儿孙少不了操心:
——城市居民发放的票证,随着共和国年岁增长,其品种日益增多,到了文H大G命时,竟多达三、四十种。有论年的、论季的、论月的。有灵活机动、随时可用又随时可废的。有大张的,有小块的,有方形、长形或是不定形的。在纸张和印刷的色彩上,更是赤橙黄绿青蓝紫,应有尽有,五彩缤纷。有的设计得非常讲究,本身就是很有价值的工艺品。不过它们全属于绝对的无价证券,除非你非法地偷着干,绝对不准买卖。
它在品种上,有细粮票、杂粮票、油票、煤票、煤油票,有布票、棉花票、线票,有肥皂票、碱票、矾票,有烟票、酒票、糖票、糕点票,可买麻油、绿豆、赤豆、花生等的食品票,可买草纸、葵扇、扫把等的商品票,有高档的自行车票、缝纫机票、收音机票、有临时发的手表票、茶叶票、洗衣板票,以及门类可能略少于此而档次却高出数级的老红军、老干部、残废军人的各种优待票等等。
只吴奶奶一个人,上述诸多,除了那优待票本巷无人享受,其它数十种均由她一起从上面领来,再由她按年、按季、按月、按时(临时性的),一家一家往下面发。那实在是琐碎极了,繁难极了,工作量大极了。可她一次没烦过,没怨过,没恼过,也没错过。——只有隔壁赵主任搬来第一个月,主任娘子跑来叫嚷,硬说少发给她家半斤油票。
有人圆场:“你回家重数数,吴奶奶不会错的,几十年了,从没错过一回。”
主任娘子说:“那是我来赖她啰?不这么说还有退路,这么说可就一定要补。”
“哎呀不就半斤油票吗,有票还得拿钱去买……”
主任娘子说:“嘴皮动一下倒轻巧,一个人一个月就只这么半斤,不补我家这个人这个月吃菜就得干炒!”……
后来吴奶奶把自己这个月的油票给了她。
——国家何以要发放这票证,其它缘由略过不说,原因之一是人口太多。而在人口问题上,吴奶奶这些年来也着实够忙乎的。
在那批判“新马尔萨斯人口论”时,认为“柴多火焰高,人多力量大”,她积极配合各级政府,开展宣传,说人是宝中宝,有了人什么事都能办到。家庭人口多,是兴旺发达;国家人口多,是鼎盛昌隆。并深入做各种妇幼保健工作,儿童定期种卡介苗、服小儿麻痹症预防药等,还协助民政局发放“多子女补助费”。(有单位的在所在单位领。三个孩子以上便有,数字是三个孩子每月十二元,四个孩子每月十六元,五个孩子每月二十元。)
渐后,指出这种做法过了头,为了充分解放妇女,真正达到男女平等,男女平权,妇女不宜多生孩子。她便又向人们解说:孩子多,拖累多,旧社会妇女“大的抓周,小的满月,走的走,爬的爬,肚里又有了小娃娃”,结果只顾尿呀屎呀忙一生,箩窝(摇篮)锅间(厨房)转一生,哪里谈得上解放、上班、为国家做事、拿工资、独立、自由?并在一度鼓励绝育之时,动员男同志、女同志去搞结扎手术,小巷的丁霖老师便率先作了响应。
到了“大飞进”突然跃出来个一九六?年时,生蛋的鸡绝种了,生孩子的妇女闭经了。菜市里没鸡蛋卖,医院产科医生抱手赋闲;“病”死的那么多人,眼睁睁难补上。一九六二年国家有了救命的“八字方针”,吴奶奶又改弦更张,热情地挨门挨户摸底调查,统计有多少仍有生育能力的妇女,向上级汇报。再从上级领来相应的黄豆、红糖(不是票证,均为实物,一律免费)等,平均分为一份一份,分别送到各家。让这些妇女增加营养,恢复健康,重整生机,再给国家添丁进口。
十年后,新的口号下来了,要求婚晚,提倡节育。为此各个医院都正式建立了人工流产门诊室。起先比较缓和:“一个不少,两个正好”;后来更是干脆:“独生优生,一家只生一个”。并把节制生育定为基本国策。于是吴奶奶随又一百八十度大转弯,除了口头宣讲,还把大量印刷的宣传材料,一张张贴到各家门口砖墙上,巷口树上,灯柱子上。更周到的是服务上门,把各种各类的避孕药品,避孕器具,双手捧着送到在年岁上、身体上可能还会生育的妇女家里(自然尽皆免费供应)。这些妇女不收不过意,吴奶奶这么大年纪,不辞辛苦特地跑来;收又实在难为情。那红红的药片、药丸,那亮亮的子宫环、子宫帽,一看就脸红;特别是那模样儿腻歪、名词儿古怪的“避孕套”,不用去看,更别说去拿、去使唤了,一听就羞死人。(后来有的人家竟被孩子们偷着拿出来,当作鱼鳔, 吹上气,用脚踹,炸响玩儿。)
吴奶奶却没想到这许多,想的只是自己职守,自己责任。那天由于心太专了,捧着这些东西,竟然一步一步走向了陈秀姑家。幸好这位老处女上井打水了,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小巷风情》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