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6章 陈年往事(下)(1/2)
王敖死后,楚王为其举行了国礼相送,但随之而来的,便是派谁去收拾魏国那边的烂摊子...
或许是造化弄人,名将王敖刚死,魏国的国运也到了尽头。
前历三十年,一位从未在政府机构任职过的老人,被苍天缓缓送入了楚兴王的面前。
四印道人,大楚历史上并未留下对这位老道士的真名记载,只知道他是大楚有史以来,江湖人士在朝地位最高,荣誉最盛,获赏最丰者,没有之一。
至于他如何进宫,如何见得楚王,又如何得到了楚王的信任,我们无从得知。
只知道最后这位老道,面对如今楚魏局势,给出了压死魏国的最后一计。
“如今天下,楚一统乃成定势,然魏殊死反抗,强求者势必遭劫,为今之计,当以围代伐,如此兵不血刃,方为不伤天和之大道也。”
只围不攻,就是这么简单的四个字,犹如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彻底压死了魏国的希望。
同年八月初八,楚王采纳了四印之计,派大军三十万,于魏九郡外围道屯田。
此次挂帅者,则是四印举荐的其一俗家挚友——徐长息。
关于生性多疑的楚兴王为何对这老道如此信赖,已是无从考究。
只听传闻讲,老道进宫之日,天降异象,数十白鹤环绕于殿顶,亮翅长鸣。
而徐长息进宫之时,更是乌云蔽日,阵阵飞火肆虐,霹雳声绵延十里不绝。
这些传闻的真假同样无从稽考,当然,也并不重要了。
前历一年,在大将徐长息的率领之下,十万楚军列阵于淮河西岸,同魏国展开了最后一场决战。
经历了二十余年的封锁围困,昔日富足的魏国早已是饿殍遍地,生灵涂炭。
在军队士兵都饿的提不起长戈的情况下,十万楚军不费吹灰之力地踏入了魏都安邑城中。
当天,魏国国君带着家眷百官跪伏于魏宫阶下,向徐长息叩首称降。
这片古老的土地,在经历了数千年的战乱之后,首次迎来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王朝。
魏国降后,楚王易登基称帝,沿用国号“楚”,改年号为楚新历。
新历元年,在丞相娄敬的建议下,楚帝迁都于楚中之地的雍阳,并将其改名“中都”。
楚帝登基之后,对各种政治、经济、军队问题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尤其对先前众国所遗留下的文化,均全部摒弃,统一为了大楚文明。
一切都顺理成章,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可这个时候,又一道难题摆在了楚帝面前...
经历了数百年的战乱权斗,王朝之内,诞生了太多的家族流派,如徐长息,便是有名的兵家代表。
除此之外,还有包括法、道、礼、侠、农、杂、阴阳、和合等在内的近百家学术,一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在不停的互相争斗。
这些流派间的斗争,非但没有随着王朝一统而停止,反而因为各派都有朝中代表大员的存在,而愈演愈烈,一发不可收拾。
楚帝经过一段时间的思量过后,再次将目光投向了对大楚立有大功的道家学祖四印身上。
此时的四印,在楚帝的特封之下,早已贵为当朝国师。(插一嘴,其也是大楚历史上唯一一位被史书所承认的国师,四印之后,大楚再也没有设立国师之位,帝王之下,只有左右二相之说。)
新历三年,在楚帝的授意下,丞相娄敬昭告天下,供封大国师四印为“大楚道主”,尊道家学说为百家之冠。
此后百年,大楚渐渐没了百家争鸣的场景,江湖众士,个个都陷入了“自然无为”修行之中。
新历一百一十一年冬月初六日夜,道家老祖、大楚国师四印,于国师府坐化,享年一百八十岁。
关于四印的离世,留下了两种看法:
其一,便是大楚官方昭告天下的正常坐化,祥和离世。
其二,则是不知何人传出的,四印道祖为生民开启天地灵脉,遭反噬羽化。
当然,绝大多数人还是认可第一种说法的,毕竟这修仙一说,一直只存在于传言之中,当今天下别说什么飞升了,就是御空之人也不曾见过...
孰对孰错,此时也无法验证,但四印道祖的离世,却是真真切切的发生了。
道祖离世后,一直对其不爽的娄敬之后,开始对道祖所建立的教派展开了史无前例的大清算。
关于娄敬为什么这么怨恨道祖,众说纷纭,但最为靠谱的,还是“教术之争”。
娄敬,是法家。
法家者,依法治国,以术御民。
相较于道家的无为而治,显然娄敬的学术更受帝王推崇。
先前由于四印的存在,大楚几任帝王都不敢轻易开言,如今四印离世,其弟子又都是“无为”的忠实信徒,从未在权名利禄上下功夫,因此此时的道家弟子,根本无法同有帝王在后支撑的法学一脉相抗衡。
在时任法家领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夜酒话楚歌》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