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7章 道子乱政——反骨与离间(1/6)
本节概述:司马道子专政,孝武帝心生厌恶,遂安排亲信坐镇外藩。孝武帝死后,王恭起兵直指京师,司马道子恐惧,杀死王国宝以宽慰王恭,王恭等人退兵。庾楷因为势力被削弱,便怂恿王恭再度起兵,这次不仅有王恭及殷仲堪,桓玄和杨佺期也加入政变。东晋朝廷诱使刘牢之反骨,杀死王恭,朝廷继续采用离间计,致使西部大军躁动不安。殷仲堪、桓玄、杨佺期迫于压力三方结盟,使得朝廷的计谋没有得逞,只能再次向联军妥协。
场景:孝武帝故意调笑她说:“如果按照年龄来说,到了该废黜你的时候了。”张贵人气愤至极,可是忍住不表。张贵人将自己的愤怒释放在了当天夜里,孝武帝喝醉之后,在清暑殿就寝。张贵人拿酒赏赐给所有宦官,把他们打发走。然后,让贴身婢女们拿被子蒙住都孝武帝的脸,一直把孝武帝被闷死为止。
淝水之战后,与北方极其混乱的形势想比,南方显得格外的平静,可是这番平静的背后是各方势力的暗流涌动,东晋朝廷在度过了几年平静时光之后,动荡马上到来。
淝水之战后,东晋朝廷司马道子专权,因为一些小人诋毁谢安,孝武帝开始疏远了谢安。谢安借机离开朝廷,出镇广陵(江苏省扬州市)。而后,因身体不适回到了建康,不久便去世了。
没有了谢安,司马道子更加肆无忌惮。
孝武帝亲自政时很有君王的气度,但是不久后便沉溺于美酒和女色之中,把朝廷的政事统统推给司马道子处理。司马道子也是个嗜酒如命的人,终日蓬头散发,目光昏乱,两人日夜笙歌,把酒色当成了正事。孝武帝迷信佛教,用度奢侈,挥霍浪费。他所宠信的都是些三姑六婆、和尚尼姑之类的人。所以,这些小人便乘机争权夺利,拉帮结派,公开贿赂,致使当时朝廷赏罚混乱,冤案频出。
司马道子与孝武帝哥俩把酒言欢,快活潇洒。可是,凡事应有度,皇帝的权利是孝武帝的底线,一旦被触碰,感情再好也会破裂。司马道子的权势到达了顶峰,朝廷远近官员争相依附。孝武帝虽然不高兴,可是碍于面子,也就将就了。但是,司马道子身旁小人们为了巴结他,一番无脑操作惹怒了孝武帝。
侍中王国宝(谢安的女婿、司马道子王妃的堂哥),是一个非常奸佞且善于谄媚的小人,他作为司马道子的宠臣,他在暗中暗示几位重要大臣,联名上奏章,请求擢升司马道子为丞相兼任扬州牧,赐给他假黄钺(君王最高的授权方式)等等。护军将军车胤强烈反对,于是称病,没在奏章上签名。这个奏章呈上后,孝武帝勃然大怒,夸奖车胤节操高尚。
有了车胤的例子,就有更多的正义之人站出来。
中书侍郎范宁、徐邈,他们屡次献言,并当面痛斥王国宝之辈。王国宝虽然是范宁的外甥,但是范宁非常痛恨他这种阿谀谄媚的人,范宁劝说孝武帝罢免王国宝。陈郡人袁悦之是司马道子的亲信,王国宝通过袁悦之请尼姑妙音,写信给太子司马德宗的母亲陈淑媛,说:“王国宝是个忠实、谨慎的人,可以信任。”孝武帝得知后大发雷霆,找了个理由杀了袁悦之。王国宝大为恐惧,与司马道子一起诬陷范宁,把他贬为豫章太守。
范宁被司马道子团伙逐出朝廷后,司马道子依旧骄横,每次陪孝武帝宴饮,都喝得酩酊大醉,甚至没有了君臣之分,孝武帝越发不满,这让孝武帝意识到自己需要更强有力的助手,所以打算培植自己的势力,制衡司马道子。
太元十五年(公元390年),孝武帝任命中书令王恭,都督青、兖、幽、并、冀五州诸军事,兖、青二州刺史,镇守京口(江苏省镇江市)。
太元十七年(公元392年),孝武帝任命黄门郎殷仲堪,都督荆、益、宁三州诸军事,荆州刺史,镇守江陵(湖北省荆州市)。
殷仲堪作为太守时,颁布了很多据有社会道义的法规,他禁止百姓随意遗弃婴儿,禁止久丧不下葬,禁止关押逃亡反叛者的父母作为人质。他的父亲生病多年,殷仲堪伺候父亲,常常睡觉衣服也不脱,并且亲自研究医学,希望探究其中的奥秘以此帮助父亲。不巧因为拿着一种药擦拭眼泪,瞎了一只眼。他的孝道闻名于世,服丧期满后,孝武帝召他入京师为官。
孝武帝在任用他们之前,向太子左卫率王雅询问二人。王雅说:“王恭风度优雅,志气方正;殷仲堪则小心谨慎,行为检点,文学素养很高,被时人广泛称道。然而他们心胸狭窄,自以为是,缺乏谋略才干。如果让他们独当一面,在天下太平时,可以忠于职守;但是如果一旦有事,就会成为祸患!”孝武帝没有信从。(王雅之言,无不命中,日后发动政变的正是他们。不过,王恭是孝武帝皇后之兄,深受敬重,是孝武帝可以依靠的势力。)
殷仲堪虽然名声不错,但是资历尚浅,威望不足。他上任后,喜欢施以小恩小惠,大方面上缺乏切实有力的政策(殷仲堪到达荆州后,遭遇连年水灾,殷仲堪吃饭时,饭粒掉到席上总是捡起来吃掉,是个性情率真之人)。当然,摆在殷仲堪面前的还有一件棘手的事情,当时荆州地区,有一“地头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南北西东【两晋南北朝史】》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