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61章(1/2)
李世民急忙拆开密报读了起来。
原来,早在十几天前,李君羡就带人先于尉迟敬德进入了陇山河谷。
但由于他此行的任务是秘密调查,所以就没有跟尉迟敬德打招呼。
李君羡在这封密报中主要提到了几点非常重要的情报。
首先:陇山河谷虽是偏僻蛮荒之地,但不知怎的,每日都有大量来历不明的百姓前往投奔孙明。
这些百姓个个年轻力壮,不论是生产建设还是当兵打仗,个个都是好手。
截止这封密报送出的时间,李君羡估计整个陇山河谷里的百姓已经不下三四十万人。
其次,此时虽是冬季,但整个陇山河谷里却是热火朝天,所有人都忙碌着。
有的挖矿、有的种地,还有的在开凿岩壁,引水修渠。
现如今的陇山河谷已不再是曾经的蛮荒模样,而是一片生机勃勃,有大兴之相。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根据李君羡的亲自观察和测量,孙明所建的龙城根本就不是刘志玄所说的三里之城。
而是一座城高12米,并且有着数万守军的十里之城。
......
看完这封密报后。
李世民整个人被震惊地几乎说不出话来,细密的汗珠从他的额头上不断冒出来。
三个月!
他到那里才三个月啊!
不但建起了一座城池,而且还有几十万百姓源源不断地前去投奔。
这到底是为什么啊!
难道那小子当真有帝王之气?
如果他真有帝王之气,那自己又算什么?
还有十里之城是什么概念?
都已经超过长安城的一半大小了。
刘志玄之前竟然会看错?
还是说那孙明在刘志玄之后又将城池扩建了一遍?
可是他怎么做到的啊?!
要知道长安城是前前后后,经历多少代帝王才发展到现在的规模的。
而那小子到陇山河谷才三个月,去的时候还是只身一人,身无长物。
结果居然能造出这么大的一座城池。
这完全不合逻辑啊!
想到这里。
李世民顿感胸前堵塞烦闷,连呼吸都有些不顺畅了。
“快~快去传太医!”
......
接下来的几天。
李世民几乎每天都能够收到一封李君羡从陇山河谷派人捎回来的密信。
密信上写的都是李君羡在陇山河谷里打探到的消息和所见所闻。
比如:
孙明派人修建的坎儿井已完工,未来陇山河谷可能会有溪流重现。
孙明派出好几支商队离开陇山河谷,奔向大唐的四面八方,似有什么异动。
尉迟敬德大军抵达陇山河谷,正在跟孙明谈判。
尉迟敬德大军后撤二十里扎营,大军正按兵不动......
每天都能收到密信,李世民本以为跟陇山河谷的信路就此畅通,今后可以每天都收到有关陇山河谷的消息了。
结果谁知道自从收到尉迟敬德后撤二十里扎营,大军按兵不动的消息以后。
信路好像又断了。
接下来的好几天,李世民再也没有收到李君羡送来的密报。
这让他不由地开始担忧起来。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难道是李君羡被孙明的人发现并控制住了?
还是说最近无事发生,所以李君羡没有差人往长安城送信?
又或者说......
结合李君羡的最后一封密报上的内容。
李世民突然想到一个令他感到头皮发麻的原因。
那就是尉迟敬德会不会也......
要知道,尉迟敬德原本就是隋将。
大业十三年,他追随刘武周起兵造反,担任偏将,后来兵败才归顺的大唐。
他会不会是看孙明有帝王气象,所以又降了孙明?
要不然他刚到陇山河谷的时候为何不立刻率大军攻城,而要后撤二十里按兵不动?
李世民越想内心就越发地担忧起来。
且不说尉迟敬德骁勇善战,勇冠三军。
关键他手下那十万大军都是这些年来身经百战培养出来的精锐啊!
如果他真的率众降了孙明,那将是大唐莫大的损失。
想到这里,李世民急忙派人去召长孙无忌进宫议事。
大约一个时辰以后。
长孙无忌终于来到御书房拜见李世民。
李世民将事情的始末以及自己的猜测全都对长孙无忌描述了一遍。
长孙无忌听了之后向李世民禀道:“陛下,依臣之见,陛下对尉迟将军恩重如山,其在大唐朝野也是德高望重,应该还不至于堕落到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大唐:拜托,我真没想造反啊!》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