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85章 关于赵翼(历史人物,可以跳过)(1/3)
赵翼与袁枚、张问陶并称清代性灵派三大家。其《廿二史札记》为清代三大史著。
“李杜诗篇万口传,
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
各领风骚数百年。”
我们或许不知道赵翼是何许人,但“江山代有人才出,各类风骚数百年”这两句诗词,脍炙人口,流传甚广。
赵翼生于1727年12月,江苏常州府阳湖县人,父亲赵惟宽设塾授业,家境贫寒。赵翼的启蒙老师就是他的父亲。
赵翼三岁便能识字,十二岁时(1737年),他一天可成文七篇,时人为之惊叹。
1740年,赵翼随父移馆于东千埼杭应龙家,同年开始课业,落笔往往出人意表,但赵翼生性偏好古诗词。但当时的科举不将诗词纳入考试范围,赵惟宽唯恐作诗会妨碍学业,便加以禁止。而赵翼常常私下为之。
1741年,父亲赵惟宽去世。赵翼家中更加贫困,无以养弟妹。杭家因赵翼课业优秀,加之怜悯他的处境,于是聘请赵翼教其幼子念屺,并让他与其长子杏川、次子白峰同作时文。其间杭应龙发现赵翼更加钟情于古诗文,导致学业逐渐荒废,后来作的八股文还不如十四五岁时的水平。于是教导他说:“你不攻读八股谋取功名,怎么脱离贫苦呢?”。
1745年,赵翼到江阴澄江书院应童子试中的院试,被江苏学政崔纪取入常州府学。同年考取秀才。
1746年春,赵翼坐馆于阳湖城东史翼宸家,得以读尽天尺轩书堂藏书。
1747年,赵翼设馆于阳湖北门顾氏。参加乡试,结果落第。
1749年,阳湖闹饥荒,赵翼被解职,迫使他离家北上,投奔作幕于京城的亲戚。抵京后,赵翼以其文才受知于刑部尚书兼翰林院掌院学士刘统勋。刘文正公延至家,纂修《国朝宫史》三十六卷。
1750年秋,赵翼以顾姓商籍试中乾隆北榜举人。其才华深得主考官汪由敦器重,于是赵翼在同年冬作为礼部教习,结束《国朝宫史》编写之后,立马被聘入汪由敦幕署课读其二子承霈、承澍,并替汪氏代草笔札。汪氏家中富于藏书,加以汪由敦本人深于文学,赵翼古文经由汪氏教授,功底日益精湛。而礼部义学教习又是一个闲散职缺,这使赵翼有机会阅读大量典籍,对他学识的进一步提高、仕途的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在此期间,赵翼虽在会试中三次败北,但最终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参加明通榜,以文理畅通而考取内阁中书。次年补授中书舍人。
所谓明通榜,乃是清代会试中一种增加录取的榜额。雍正(公元1723年~公元1735年)、乾隆(公元1736年~公元1795年)时期,清廷会在会试落第的举人之中,选取文理明通者,为其补授出缺的学官;即在正榜之外,另出一榜,谓之明通榜;乾隆五十五(公元1790年)后,罢止。
1756年夏,赵翼入直军机处。此时正值清廷兴兵征计西北准噶尔,军事文书往返频繁,为赵翼崭露头角提供了良机。因赵翼顷刻能作千言,深为尹继善、傅恒倚重。他扈从天子行在时,有时坐在地上就能起奏,文不加点。汪由敦等随驾大臣奉召作的文字大都嘱托赵翼,几乎没有奏章不是赵翼写的,而且润笔颇丰。
1761年,赵翼再次参加会试获第一名。乾隆觉得江浙一带的人当状元实在没什么新鲜的,因为清开国以来陕西尚未出过状元,乾隆便以他和第三名陕西人王杰互易,赵翼只中得探花。
王杰中了状元后便得到了乾隆帝的眷顾,从此以后,他青云直上。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王杰出任军机大臣,上书房总师傅。次年,又出任东阁大学士,总理礼部。台湾、廓尔喀先后平定,两次图形紫光阁,加封太子太保。
相比之下,赵翼则仅仅官至监司。
赵翼为此耿耿于怀,引为终身遗憾。每借端形诸诗篇以寄不平。
赵翼中探花后,被授翰林院编修,纂修《平准噶尔方略》等,为史学上的精深造诣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1762年,赵翼在京察中被列为一等,记名以备用为道员知府。
1763年三月,赵翼出任会试同考官。四月,参加散馆考试,赵翼考列一等第二名,独得乾隆帝宣见垂询,诗稿得呈御览。
1765年春,吏部会考在京的各省主考官,赵翼仍为一等。同年秋,出任顺天武举主考官。
1766年十一月,乾隆在养心殿召见赵翼,在肯定他工作能力的同时,擢升其为广西镇安府(今广西德保县)知府。
赵翼是一位精明强干的循吏。他深知,若要做良吏,须谙熟当地风俗民情。到镇安前,他已参阅过《镇安府志》及一些与镇安有关的前人笔记。才到镇安不久,他就着手亲自了解当地的民风民情,如放蛊、歌墟、嚼槟榔、习居干栏,以及一些饮食习惯、动植物特产等。知府照例要于冬月巡边。赵翼在到任后的当年冬天,即忙于巡边勘察之事。他的足迹几踏遍镇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带着五三看世界》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