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92章 明心见慧(1/3)
学校背靠五老峰。
五老峰,这是一块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在这块土地上有南普陀寺。
还有胡里山炮台、演武场和演武池、镇北关、白城……
看名字,就仿佛能看到曾经的铁马挥戈。
***
上弦场的东南角有一条通往教育研究院的羊肠小道。拾阶而上,一段残垣映入眼帘,那就是镇北关遗址,长约25米,厚0.5~0.6米,残高1.5~1.8米,尚保存小门1座。遗址整体建筑呈明、清风格特征。
自从明朝以来,倭寇不断侵犯我国的东南沿海,此地自成了海防重镇,明太祖朱元璋便派江夏侯周德兴来福建策划设防建筑城堡。1394年在鸿山寺附近设关卡道口称“镇南关”,同时X门城建成。连接镇南关和镇北关的是一条土石建成的城墙,城墙用石灰彻成,由此得名白城。
它是演武场的首要防线,也是后来为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立下汗马功劳的一道重要的守防阵地。城墙的中间地带有个通向城外海滩炮台的孔道,就称之“镇北关”。
在镇北关附近,有一个“建盖大小担山寨城记略”,记载了清嘉庆八年,闽浙总督玉德为防御蔡牵的海上义军,向当地的行商募款建盖大小担城的经过(大担岛,台湾地区称大胆岛,在金门烈屿西南7公里 ,与厦门岛相距更只有3公里不到,南望二担岛。为台湾方面实际控制,1949年之后长期为“军事管制区”,岛上无居民仅有驻军。面积约为0.79平方公里。岛上景色秀美,庙宇众多)。正面碑文记述大小担在海防中地位,在大小担建城的原因、目的及设施等内容,背面记载捐资人的姓名、金额等。
鲁迅先生于1926年9月23日写给许广平的信中提道:“我对于自然美,自恨并不敏感,所以即使恭逢良辰美景,也不甚感动。但好几天,却忘不掉郑成功的遗迹。离我的住所不远就有一道城墙,据说便是他筑的。”
***
据地方志记载:“演武池在城南澳仔社口校场侧,相传郑氏演武处也”。据杨英《从征实录》(又名《先王实录》)等书记载,1658年(明永历十二年),郑成功为了驱荷复台,命工官冯澄世在这里筑建了“演武池”以操练水师。
据传这里曾经训练出过一支拥有万人的“铁人军”。
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清军攻入,郑成功之子郑经在撤军台湾前,下令将演武亭焚毁。
郑成功演武亭遗址在群贤楼,演武场位于大操场,多了这许多的建筑,很难想象当时操练水兵的盛况。
50年代在演武场发现的一块石匾,上面刻有“练胆”二字,石匾高0.48米,宽1.02米。1957年经郭沫若等人考证,认为该石匾为郑成功演武亭之石构部件,如今保存在鼓浪屿郑成功纪念馆。
又是据说,这块石匾是在同安楼后面的八角亭旁边的男厕所被发现,是小便池上的一块石头。
***
胡里山炮台位于岛的东南端海岬突出部,与大学一条马路之隔。从胡里山炮台向东三公里左右,有一座白石炮台,隔海相望还有一座南炮台,是船只进入港的第一门户。
据历史记载,胡里山炮台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年,总面积7万多平方米,分为战坪区、兵营区和后山区。
炮台结构为半地堡式、半城垣式,具有欧洲风格,又有我国明清时期的建筑神韵,历史上被称为“八闽门户、天南锁钥”的美誉。
鸦片战争时期,从胡里山炮台到南炮台海岸线,布下了由500尊铁炮组成的炮阵,严阵以待海上入侵的侵略者。
但在1841年8月25日的猛烈战斗中,厦门岛还是被英军攻陷,特别是以石壁炮台为代表的厦港要塞,在抗英保卫战中被英军摧毁。
***
之前提到大学内建有水库,它也是一条泄洪明沟,后来在泄洪沟上建了“靶场”,这是岛内唯一的靶场。
在水库的上方,有一座通向植物园的桥。
这座桥是1938年日本军队把厦大占为军营后,为从外面运送军需物资所修的一条桥,所以被叫做“日本桥”。在1938年之前,从外面进大学只有一条路,就是沿着海边从沙坡尾进来,但由于无法行车,日本军队为了运送军需物资,就修了这座桥。此外,在桥头靠近五老峰的地方,日本军队还建有军火库。
除了桥,日本军队在西校门的喷水池和大南校门入口处,各有一座碉堡。
***
因着地理位置的缘故,大学在曾经一度是个前线大学。为了躲避战火,学校奉命于1951年3月将理、工两院迁往闽西,将主要的实验仪器设备及图书迁到山城龙岩;留下只有文、法、商科师生。
1954年,台海局势再次紧张,为了确保平时的安全教学,学校于1954年下半年到1955年上半年,在各个建筑群和主要校舍之间挖筑半固定型的防空壕和遮掩体,形成防护网络,通往五老峰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带着五三看世界》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