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七十二、腊八(1/2)
七十二、腊八
腊八节,节期在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主要习俗是“喝腊八粥”。腊八节是佛教盛大的节日之一。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在腊月初八,夜睹明星而悟道成佛。十二月初八这天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又称“法宝节”、“佛成道节”、“成道会”等。古印度人为了不忘佛祖成道以前所受的苦难,也为了纪念佛祖在腊月初八悟道成佛,便在腊月初八这天以吃杂拌粥作为纪念。自从佛教传入中国,各寺院都用香谷和果实做成粥来赠送给门徒和善男信女们。腊八这天,各寺院举行法会,效法佛陀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典故,用香谷和果实等煮粥供佛,名为腊八粥。传说喝了这种粥以后,就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因此,腊八粥也叫“福寿粥”、“福德粥”、和“佛粥”。“腊八”本为佛教节日,后经历代演变,逐渐成为家喻户晓的民间节日。
先秦时期我国一些地方已有与“腊”相关的腊祭的习俗,节期在腊月,具体日期并不固定,该腊祭习俗被后人视作“腊八节”的来源之一。据西汉戴圣所编的《礼记·郊特牲》辑录,腊祭是“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汉应劭《风俗通义》中说:“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汉改为腊。先秦时期,我国一些地方有在腊月祭祀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习俗,祈求丰收和吉祥。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先祖也。”还有一种说法,即“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因“腊”与“猎”通假,“猎祭”亦为“腊祭”。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汉代之前腊祭的具体日期并不固定,到了汉代才明确了从冬至过后的第三个戍日为“腊日”。腊祭的对象,则是列祖列宗以及五位家神。五位家神指的是“门、户、天窗、灶、行(门内土地)”。不过在这天并不喝腊八粥。
文献记载与“腊”相关的古俗。岁终之月称“腊”的含义有三:一曰“腊者,接也”,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隋书·礼仪志》记载);二曰“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好祭祖祭神,“腊”从“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腊者,逐疫迎春”。古时我国一些地方有腊祭的习俗,腊祭的对象,则是祖先以及五位家神(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7-8]应劭《风俗通》云:“《礼传》: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祖也。或曰: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其起源甚早,《礼记·郊特牲》记载:“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史记·补三皇本纪》也说:“炎帝神农氏以其初为田事,故为蜡祭,以报天地”。夏代称腊日祭为“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汉代改为“腊”。关于腊祭,古书多有记载:“十二月八日为腊日。村人并击细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土以逐疫”。[9]祭祀的对象凡八:先啬神神农、司啬神后稷、农神田官之神、邮表畦神始创田间庐舍、开路、划疆界之人、猫虎神、坊神堤防、水庸神水沟、昆虫神。先秦时腊祭日期并不固定,汉后腊祭日在冬至后第三个戌日,据说在南北朝以后逐渐固定在腊月初八。到了唐宋,此节又被蒙上神佛色彩。作为巫术活动的腊月击鼓驱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区仍有留存。
相关诗词
1、《腊节》——(北齐)魏收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宿心何所道,藉此慰中情。
2、《腊八》——(清)夏仁虎腊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和。对慈亦是当今佛,进奉熬成第二锅。
3、《腊日》——(唐)杜甫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侵凌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婴下九霄。
4、《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宋)陆游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多病所须惟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
5、《腊八日水草庵即事》——(清)顾梦游清水塘边血作磷,正阳门外马生尘。只应水月无新恨,且喜云山来故人。晴腊无如今日好,闲游同是再生身。自伤白发空流浪,一瓣香消泪满巾。
6、《腊八粥》——(清)道光帝一阳初夏中大吕,谷粟为粥和豆煮。应时献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济众普。盈几馨香细细浮,堆盘果蔬纷纷聚。共尝佳品达沙门,沙门色相传莲炬。童稚饱腹庆州平,还向街头击腊鼓。
7、《腊八粥》——(清)李福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糁入。用以供伊蒲,籍之作功德。僧民多好事,踵事增华饰。此风未汰除,歉岁尚沿袭。今晨或馈遗,啜这不能食。吾家住城南,饥民两寺集。男女叫号喧,老少街衢塞。失足命须臾,当风肤迸裂。怯者蒙面生,一路吞声泣。问尔泣何为,答之我无得。此景望见之,令我心凄恻。荒政十有二,蠲赈最下策。悭囊未易破,胥吏弊何数。所以经费艰,安能按户给。吾佛好施舍,君子贵周急。愿言借粟多,苍生免菜色。此去虚莫尝,嗟叹复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贝柔日记》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