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四章 5-11世纪的拜占延帝国南部斯拉夫人(4/5)
拜占廷文化 拜占廷文化在中古时期的欧洲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发展水平远过西欧,对基辅罗斯、保加利亚和南部斯拉夫各族都有巨大影响。
基督教成为拜占廷国教以后,曾经和古典文化发生激烈的矛盾。教会破坏亚历山大里亚的图书馆,封闭雅典的学校。但是拜占廷的教会权力始终没有能够超越世俗政权,对文化的垄断远不如西欧教会之甚。不论是帝国政府或城市商人,都需要世俗的知识和教育。希腊、罗马文化的传统在拜占廷未曾中断;特别是城市中的世俗气氛,有利于古典文化传统的保存。拜占廷的领土包括一部分埃及和西亚等文明旧壤。对东方文化因素的吸收,不但丰富了拜占廷文化的内容,而且使其具有综合的特色。
世俗古典文化的传统,表现于拜占廷文化的各个方面。在哲学中占统治地位的新柏拉图主义是斯多噶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与柏拉图以及亚里斯多德哲学的综合。它虽为基督教神学所利用,但其自身是唯理的哲学体系,而非神学体系。哲学家往往兼攻科学,新柏拉图主义的重要代表普洛克鲁斯(410-485)同时就是著名的数学家,他曾为欧几里德的《几何原理》作过注释。医学也在继承古代传统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四世纪的奥雷巴西来自小亚细亚的帕加马,著有医书七十卷。其后6世纪的特拉里的亚历山大和7世纪厄齐那的保罗,皆有医学著述,并曾译为拉丁文、叙利亚文和阿拉伯文,影响其它各国。
地理和史学著述也很发达。拜占廷的商人和旅行家曾经写成许多地理见闻记一类的著述,如商人科西姆·印吉科普(6世纪)著的《东方各国旅行记》。10世纪时,皇帝君士坦丁七世也编著一部《拜占廷帝国及其邻近各国记》,其中有关于邻近各族的历史资料。6世纪时,著名史家普洛可比曾留下三种著述,即<查士丁尼战争史2、《秘史》和《论查士丁尼时代的建筑》。11世纪时女作家安娜·科穆宁著有《阿历克塞传》,记述她父亲阿历克塞统治时期的历史。
拜占廷建筑兼有古典时代和东方各国的建筑风格。君士坦丁堡的圣索非亚大教堂是拜占廷艺术的结晶,高大明朗,气势雄伟,巨大的圆屋顶盖在四个拱台支撑着的四个拱门之上。教堂内有镶嵌复杂的大理石雕刻和用各种彩色玻璃嵌成的灿烂夺目的图画。拜占廷的人物画多为统治者的画像,建筑物中的壁画也多半是描绘统治阶级狩猎、宴会等生活场面的作品。
第三节 南部斯拉夫人的早期封建国家
第一保加利亚王国的形成南移的斯拉夫人早已从事农业。在进入巴尔干半岛之后,由于受到拜占廷先进技术的影响,农业就成为他们的主要生产部门。他们用带铁尖的犁耕田,种植大麦、裸麦等谷物,栽培亚麻和大麻,经营园艺和葡萄业;山区则经营畜牧业。手工业有制革、制和锻铁等业。在城市和沿海地区,农产品和手工业品的交换开始发展起来。
南部斯拉夫人的氏族公社自7世纪即已解体。农村公社以地域为纽带,包括许多家长制的大家庭,经营家族经济。氏族部落贵族把大量土地据为己有。在长期的战争过程中,军事首领及其亲兵的势力不断增长,得到更多的土地和战利品,并开始剥削奴隶。财产分化和阶级形成为国家的产生创造了前提。
7 世纪后期,多瑙河下游麦西亚地方出现了“七部落联盟”,这是南部斯拉夫人中的雏形国家。联盟不仅包括邻近的斯拉夫人部落,而且还包括由黑海草原移来的保加尔人。保加尔人原属游牧的突厥部落,侵入多瑙河三角洲后,据有其地。但是他们受移入这个地区的斯拉夫人很深影响,逐渐改操斯拉夫语。其首领阿斯巴鲁赫联合斯拉夫人中的氏族部落贵族,对内树立统治权力,对外于679年大败拜占廷。根据681年和约,拜占廷正式承认保加利亚国家。保加利亚国家是在保加尔人部落和斯拉夫人部落联盟结合的基础上形成起来的。斯拉夫人和保加尔人是人口中的基本部分,起着较大的作用。保加尔人的首领在国家统治中占主要地位,因之这个国家称为保加利亚。
保加利亚封建关系的发展第一保加利亚王国从679年起,一直存在到1018年。国家建立之初,绝大多数的居民还是自由农民,以家庭为单位居住在农村公社内,耕作世袭的份地。但是村社内部的分化进行得异常迅速。氏族部落贵族的后裔拥有大量土地,凌驾村社农民,形成贵族阶级。国家的首领是大公,最初的政权组织是亲兵议事会。大公广泛征集村社农民当兵,加强了军事力量。在克鲁姆大公统治时期(802-814年),保加利亚国势强盛,领土包括现在保加利亚的全部以及罗马尼亚和匈牙利的一部分。在经常不断的战争中,军事贵族势力大为增长,广大农民群众在军役、国税和徭役的压迫下日趋破产。贵族乘机掠夺和奴役农民。大公把村社土地赏赐给有功的贵族,土地上的农民则沦为依附者。统治阶级为了镇压农民反抗,竭力强化国家机器。贵族会议出现了,各地也由大公派人统治。9世纪中叶,保加利亚从拜占廷接受了基督教。大公和贵族以大量土地捐赠给教会,教会成为封建领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世界通史中古时期》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