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九章 中古初期的朝鲜和日本(5/6)
作品。8世纪末期编成《万叶集》,其中作者不仅有贵族、僧侣,而且有农民和兵士。《万叶集》有些诗歌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诗人山上忆良(660-733年)的《贫穷问答歌》就有力地表达了农民的怨愤:
“天地纵宽阔,贫者立足难。日光何皎皎,吾屋暗无喧。举世尽如此,抑吾独怆然?”
“村舍炊烟断,釜甑结蛛丝。炊爨若已忘,相对泪空垂。”“里长执杖来,入室怒相视。厉声迫交租,岁月其何已!”奈良时期完成日本现存最古的史书。712年,太安麻吕用万叶假名编成《古事记》;720年,舍人亲王、太安麻吕等用汉文编写《日本书纪》。8世纪初,政府又令诸国记述地方风习和民间传说等,称为《风土记》。这是日本最早的地方志。
平安时期庄园制度的发展794年,日本的都城由奈良迁到平安(京都),此后的四百年间习称平安时期(794-1192年)。平安初期,班田制已难以执行,初由六年一班改为二十年一班,以后改为五十年,到10世纪中叶就完全停止。班田制破坏后,政府和皇室土地以公营田、敕旨田等形式出现。这些土地由国司、郡司管理,或由朝廷直接派官吏监督,收获全部交官,农民所得无几。庄园制度在这时居于统治地位。庄园的实际经营者往往是地方的郡司和落户的中央贵族。当庄园所有者势力衰落,实际经营者就利用他的地位开发新的土地。庄民中也偶有将自己佃耕的土地据为己有的。平安初期也开始出现称为“田堵”和“名主” 的中小地主阶层。初期庄园还向政府交纳租税。9世纪后,有势力的贵族、寺、社仿效救旨田、赐田成例,获得不输租的特权,有的庄园还得到不人权”。庄园得到“不输、不入”两大特权后,就在财政上脱离政府的控制。平安时期寄进土地的风气更盛行,许多庄园主都将庄园寄进给当时最有势力的藤原氏,自己担任庄官,保有实际的管理权。
庄园的普遍发展,使国家财政日益支绌。从902到1069年,政府屡下整理庄园令,目的是防止成立新庄园。但是对已有庄园仍加默认,因此并不能收到效果。公地逐渐为国司、郡司等所有。庄园主和国司、郡司各自扩充势力,互相争夺;政府控制的土地则愈益减少。民主和田堵在争夺中壮大起来,庄民受到更重的剥削。
庄民耕种庄园水田,原野山林可以共同使用。庄民大体须交纳全部收获物的三分之一,负担“附加米”和“杂公事”即供应庄园主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如炭、席、绳、布、漆、水果、酒等。除实物地租和贡纳外,还有劳役地租。庄园主有时把庄园最肥沃的土地划为直辖地,寄进土地的庄官有时也拥有这种直辖地。直辖地一般占全庄园的三十分之一,少则五十分之一,多则到十分之一,由庄民无偿耕种,收获全部归庄园主。此外又有修建、搬运、筑路、护卫等劳役。藤原道长就曾从自己和各官吏的庄园中每天抽五、六百到一千名农民,修建庙字。醍醐寺各庄园每天须出五个庄民到寺里守卫。庄民甚至要从很远的地方到首都履行对庄园主的警卫服役。
平安时期生产力继续有所发展。晒稻机、浸种法、集约栽培法都得到推广。下田的生产量超过了奈良时期的上田。有些庄园附有手工作坊,有漆器工匠、织匠、泥瓦匠等,可以自给自足。同一庄园主的庄园常散布在气候不同的地区,庄园主因而可以取得各地的产品,无待旁求。但某些产品如盐、铁之类仍然需要通过交换。庄园的手工业者逐渐制造出较多的产品,并开始接受外面的订货。平安末期寺院神社门前和庄园间的要道上,出现十日一次的定期市集。水陆交通的中心出现称为“津屋”、“问”或“问丸”一类的商栈,为庄园保管产品或代理贩卖,谋取利润。
平安时期的政治和武士阶层的形成目拥有强大庄园经济势力的公卿贵族,在政府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藤原氏一族庄园遍布各地,世代外戚,左右朝政。858年,藤原良房借口天皇年幼,以太政大臣任摄政。887年,藤原基经又自任关白 。从此藤原一家随意废立天皇,专权二百余年(858-1086年)。10至11世纪间,藤原道长(966-1027年)有四个女儿选为皇后,又是三个天皇的外祖,当朝三十多年,权倾一切。他有两句歌描写自己的踌躇满志:“此世即我世,如月满无缺”,其炙手可热的权势可以想见。
平安时期政治腐败。人民流亡,有的成为“浪人” ,有的起来反抗。各地都发生袭击国司掠夺贡米的斗争,宫廷也常被饥民袭击。权门子弟都不服兵役,一般壮丁大多避役流入庄园,或削发为僧,兵制毁坏。早在8世纪末,奈良朝廷镇压虾夷族起义大败时,已改征兵的军团制为募兵的健儿制(792年)。健儿是职业兵,人数较少,不足驻镇各地之用。庄园主为保卫自己,统治庄民,扩充势力,纷纷蓄养武装力量。地方武士的势力逐渐抬头。
武士的来源是多方面的。做中央贵族庄官的大小庄园主,常兼充贵族的护卫,称为“侍”。部分失势的中央贵族、特别是较小贵族的子孙,到地方以后,形成武士化的地主。在“国衙领” 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世界通史中古时期》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