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二十章 奥斯曼帝国的兴起和拜占廷的灭亡(3/3)
力,才把起义镇压。
土耳其的继续征服和君士坦丁堡的占领土耳其统治者镇压农民起义之后,到苏丹穆拉德二世统治时期(1421-1451年),王位已经巩固。1430年,土耳其对拜占廷展开新的攻势,占领了帖撒罗尼加。拜占廷帝国的统治阶级在这时分成许多互相对抗的派别。“亲拉丁派”以皇帝约翰八世(1425一1448年)为首,企图寻求西欧各国、特别是罗马教皇的援助。1439年,约翰八世亲到意大利,接受佛罗伦萨会议关于教会合并的决定,承认罗马教皇的最高地位,把东正教会置于教皇统治之下。希腊正教派反对服属于教皇,但是缺乏任何积极的主张。组成这一派的是东正教会的教长和部分宫廷贵族。舰队长官卢卡·诺塔拉是这派首脑之一。他说:“我宁愿在君士坦丁堡看到土耳其人的头巾,不愿看到教皇的法冕”。另一部分与土耳其及其占领区有经济政治联系的贵族和商人,组成“亲土耳其派”。他们宣称抵抗土耳其人是无益的,为了保全自己的财产和特权,甚至不惜投降。统治者内部分歧,不能领导和组织人民抵抗土耳其的入侵。
1453年,土耳其作最后进攻的准备。苏丹穆罕默德二世(1451一1481年)率大军二十万,战船三百艘,以及攻城重炮,于4月6日开始围攻君士坦丁堡。拜占廷末帝君士坦丁十三(1448一1453年)不得人心,兵力又薄,重要据点只有少数外国雇佣军防守。但君士坦丁堡城防坚固,黄金海角有铁链封锁,得以屡却敌兵。土耳其以保留加拉太区的商业特权为条件,和区内的热诺阿人合谋,利用涂油滑板,把七十多只船拉过加拉太后面的陆地。因之土耳其军得以绕过黄金角,在港面搭造浮桥,由侧背进攻。守军和城内居民两面受敌,经过五十三天的苦战,君士坦丁堡终于在5月29日被占领。土耳其纵兵屠掠,连续三天。许多居民被掳为奴隶,壮丽豪华的宫殿付之一炬,历代相传的艺术品成为劫灰。奥斯曼帝国随即迁都君士坦丁堡,更名为伊斯坦布尔,改圣索非亚教堂为清真寺。1461年,拜占廷的残余领土也被土耳其占领。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继续存在将近千年的拜占廷帝国终于灭亡了。土耳其征服的后果土耳其在攻陷君士坦丁堡以后,仍继续扩张领土。穆罕默德二世在小亚细亚征服希腊人的特拉布松国(1461 年)以及伊斯兰教小国喀拉曼(1471年)。在巴尔干,又征服摩里亚和雅典公国,并从威尼斯和热诺阿人手中夺取爱琴海各岛。1459年,土耳其征服全部塞尔维亚;1463年,又征服波斯尼亚。在斯堪德培领导的长达二十余年的反抗斗争失败之后,阿尔巴尼亚也于1479年被兼并。此外,土耳其还确立对瓦拉几亚、摩尔达维亚的宗主权,占领热诺阿在黑海地区的殖民地及其重要商业城市卡发,并臣服克里米亚汗国(1475年)。
到15世纪末叶,奥斯曼帝国已经占有几乎整个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军事封建帝国。苏丹的统治比拜占廷末期远为集中和稳定。清真寺中创立学校,传播阿拉伯的宗教、科学和文化。君士坦丁堡召致工匠商贾,疮痍渐复,重见繁荣。自15世纪起,帝国经历约一个多世纪的繁盛时期。但穆罕默德二世及其后继者征伐频繁,赋税苛重,被征服的各族人民备受民族和阶级压迫,附庸各国则担负沉重的贡纳。奥斯曼统治者又推行同化政策,凡不接受伊斯兰教的居民,无一能免于人头税的榨取。因之土耳其征服的长期后果,阻碍了东南欧各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
土耳其占领君士坦丁堡和东部地中海后,通往黑海、东方的商路归其控制,过境的亚欧商人必须交纳大量捐税。无休止的战争和海盗活动,也妨碍地中海上贸易的正常发展。因之意大利城市和东方的贸易受到影响,西欧国家更加积极寻找通向东方的航路。
奥斯曼帝国直接威胁巴尔干邻近的波兰、捷克、匈牙利、奥地利等国。这些国家不断和土耳其发生斗争,以哈布斯堡家族为首的多民族的奥地利国家在斗争中形成起来。土耳其之插足欧洲,改变了东南欧和中欧的国际形势。
不想错过《世界通史中古时期》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