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60章 《》39-40集期中座谈7研讨(1/12)
课程摘要
39、当我们的心住在外境,我们的生命就产生了三种障碍!
佛教的因缘观,当它从一种理论的思想,转化成一种实际的修证的时候,这个因缘的修证,它是分成内外两个因缘来看。外在的因缘在《楞严经》的意思,是一个充满障碍的因缘;而我们内在的因缘,是充满解脱的因缘。这两个因缘,首先我们要清楚内外两种因缘。外在的因缘是由过去的业力所变现的一个果报。这个果报本来没有错,它也就是显现一种快乐跟痛苦,如此而已。
但是问题出在哪里呢?这个因缘它会刺激我们的内心,它不是只有果报存在。当这个外境去刺激我们内心的时候,会带动一个很强烈的感受,这种感受会牵动我们的妄想,而妄想最后形成了坚固的执着。我们一般人是很难抗拒外境的刺激的,所以我们一般人会在生命当中变成障碍重重,其实主要的原因只有一个,叫「心随境转」,我们太重视外境的变化了。
当我们的心住在外境的时候,我们的生命就产生了三种障碍:一个烦恼障。我们很容易生起贪瞋痴的烦恼。面对如意的境界起贪爱,不如意的境界起瞋恚,中庸的境界生起愚痴;接下来,烦恼相续的活动,就会推动你的身口意去造业,就变成业障了;然后这个业力成熟以后,就在三界得果报,就变成报障。所以当你不能够跟外境脱离的时候,就堕入了生命中的一种恶性循环:烦恼障带动业障,业障带动报障。
直到有一天,我们修学佛法,开始做了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叫做「回光返照」。我们除了攀缘外境以外,慢慢地把心抽出一部分,用观照智慧去观照我们的内心世界,去做一种调伏的工作。这个时候,我们内心的功德就慢慢出现。
到底什么叫做罪障凡夫,到底什么是功德庄严,它的关键就在这个地方:就看你对外境攀缘的力量有多大,看你对内心的安住调伏有多大来判断。
所以当我们能够慢慢地透过前面的智慧的观照,从向外的攀缘慢慢地引导到向内的观照的时候,我们的生命就开始有所谓的功德了。当我们开始回光返照的时候,哪些功德出现呢?我们如何从一种烦恼障、业障、报障的过程,怎么样提升到一种解脱的功德?
菩提,简单地说就是一种无漏的智慧。为什么智慧加了无漏呢?因为它不是世间的智慧,它是一种清净的智慧。这种智慧有什么好处呢?它能够断除烦恼,成就涅盘,所以叫做菩提或者叫智德。无漏的智慧,我们简单分成两段:一个是实智;一个是权智。我们先看实智。
我们开始回光返照,从它的次第,先成就如理智,就是根本智。我们在观察内心的时候,先观内心的本体,这个很重要。你要先观本体再观作用,这样才可以。因为你没有观本体,你的心就没办法安住;而且你不观本体,你不能够去抗拒烦恼给你的冲击跟压力。所以在修行当中,所有的修行先求安住。
那么要怎么安住呢?就是照见五蕴皆空。用空观的智慧去照了我们心性的本来面目。这空观的智慧简单地讲就是离相,先把这个相状全部扫掉,把内心当中、在无量生命的经验中累积的我相、人相全部扫掉。所以空观的智慧是照了心性的本体,证得二空平等之真如理,这是一种离相的智慧。这是第一个,实智。
第二个,权智。权智就是观察心性的作用。这个假观——就是叫权智——假观的智慧,他是观察两部分:第一个,分别诸法的事理。就是观察法门的差别,就是我们前面讲的三皈、五戒、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你要先知道每一个法门它有什么样的特色。
佛陀在建构一个成佛之道的时候,他的每一个法门有它的特色,有它所对应的、所对治的一个障碍,你要把这个法门先通达。就好像你要把每一个药的药性先弄清楚,这是假观第一个,通达诸法的差别事相。第二个,通达众生差别的根机。有些人要用加重调伏的力量来调伏他,因为他感情重,你必须用苦谛,下苦谛的重药让他觉悟;有些人他需要鼓励,他不适合苦谛,你必须用诸佛的功德庄严来引导他,来鼓励他。所以你必须要知道众生的差别根机。这个假观一方面观察法门的差别,另一方面观察众生根机的差别,你才能够成就自调跟调他。
40、持戒为本,净土为归,观心为要,善友为依。
这是蕅益大师对净土宗的修学提出的四个重点。
第一个,持戒。净土宗我们要先求临终无障碍。我们凡夫的心是受不了刺激的,所以临终的正念是要有条件的,我们没办法做到无条件的正念。像初地菩萨,什么条件对他来说都是一样。但是我们凡夫的心一定要有一个安稳的条件,所以你要注意你的业力这一块。这就是为什么你要勤修忏悔,严持四重。你要创造一个让你临终正念有利的条件,你必须在安稳的情况之下往生。这是第一个,持戒。
第二个,净土。我们对弥陀的皈依,信愿持名。第三个,观心。这个很重要。你要有一定的调伏力、引导力。第四个,善友为依。善用团体共修的力量。一个人修行容易懈怠。所以持戒、净土、观心、善友这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佛法修学概要》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