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15章 大结局2(1/2)
元亨三十年。
距周帝郭宗训建元已过去三十年,整个大周的国力,蒸蒸日上。
在此期间。
燕王、上柱国、大将军、枢密使、北京(幽州)留守赵云当年一战尽灭契丹与叛将韩令坤十万联军,随后挥师北上趁势收复剩余燕云十三州,随后大军引而不发,威逼契丹上京。
是时,契丹国内一片混乱,是战是和争论不休。
恰逢此时,韩王、检校太傅、端明殿大学士、同平章事、西京(伊犁)留守魏仁浦,带领使团来到契丹上京。
当年的韩王具体用了什么手段如今民间众说纷纭,但结果却天下皆知。
契丹割回燕云十六州,与大周结为兄弟之国。辽帝耶律璟尊周帝郭宗训为兄,派王族耶律贤携后妃萧绰入周为质,两国互市,永不攻伐。
自此威胁了中原王朝近百年的北地边关,悄悄缓解。
待赵云、魏仁浦归朝,郭宗训组织了盛大的庆功大会。
在庆功大会上,窦僖趁机提出重建九河故道,彻底整治黄河水患,引起巨大争议。
此后大周朝堂以河政为由,掀起一场巨大的政治斗争。
然而就在朝臣们争论不休的时候,工部侍郎刘温叟也开始在京城红红火火的建设起稷下学宫。
只是随着学宫逐渐建成,一个又一个朝堂大员被查出在其间中饱私囊,最终被刑部侍郎窦仪逐一查出,送入大牢。
至此,郭宗训终于彻底统一朝堂声音,声势浩大的回河工程拉开序幕。
与此同时,逃到南唐的赵匡义参与南唐政变,眼见已经帮助南唐太子获胜,却在最后关头功亏一篑。
南唐太子李弘冀在庆功夜暴毙而亡,一切努力全为六子李从嘉做了嫁衣。
而被费腾发现踪迹的赵匡义也被追杀,被迫逃回大周,前往兄长赵匡胤生前的结义大哥李继勋处避难。
李继勋当时正被周帝的河政搞得焦头烂额,郭宗训借着恢复九河故道的名义,一路上一边梳理河道修建堤坝,一边趁机收回沿途的藩镇权利。
期间有几个不愿放权的藩镇,已经全被杀鸡儆猴。
眼见周帝的河政已经逐渐修到自己的藩镇境内,李继勋正心急如焚,看到赵匡义来投后,当即大喜,立刻把赵匡义绑了准备押送给周帝表忠心。
关键时刻赵匡义鼓动三寸不烂之舌最终说服李继勋放弃不切实际的幻想,准备与郭宗训一战。
之后赵匡义在李继勋的帮助下,四处奔走,联络所有可能的盟友。
而在这个时候,郭宗训正在练兵。
恢复九河故道,即是为了收拢藩镇地方军政大权,也是为了解决黄河水患,同时还能在此期间训练出一支令行禁止纪律严明的真正强兵。
兵源便是收复燕云后,对大周的认同无以复加的燕云汉子。
最终,赵匡义聚拢起了以魏王符彦卿为首、侍卫司都指挥使淮南节度使李重进、驸马张永德,李继勋等一众人,同时发难,起兵反叛。
另一方面,等待了好久,郭宗训也终于等到这些臭鱼烂虾们聚集到一起。
就在叛军们声势浩大的聚拢到一起向开封进逼的途中,遭遇到待到多时的由曹彬潘美带领的大周新军。
随后,新军以两万战十万叛军,一战,叛军尽灭。
大周步人甲,铁浮屠,扬名天下,诸国震惊。
经此一战,河政一事再无阻碍,郭宗训一举平定河北、河东各地,军政财大权全部收拢回朝堂。
正当郭宗训开始慢慢梳理各地官员,整顿吏治的时候,前往河西的韩微也如愿带回了他想要的消息。
孤悬河西的归义军正在遭受回鹘族的进攻,局势危在旦夕,急向朝廷求救。
郭宗训听到消息勃然大怒,在朝堂上怒斥还未回国的回鹘使者,随后表示必将亲发大军,征讨回鹘,解救瓜、沙二州,获得了满朝文武的一致赞同。
不久,郭宗训御驾亲征,携全国精兵驻跸西安。
邀请静难节度使(西北将门世家)和凉州节度使(温末人)、夏州定难军节度使(党项人)共同参加出征前的阅军仪式。
阅军仪式上,郭宗训展示了百分百披甲率的新军,和最新研制的神武大炮,彻底震慑住了参观的众人。
随后郭宗训跟他们商谈起共同出兵征讨回鹘,以及大军借道一事。
赫赫军威之下,三人不得不从,同意共同出兵。
将西北三股势力全部裹挟以后,郭宗训在无后顾之忧,亲率大军进入河西走廊。
之后一路向西,完全打通河西走廊,尽收甘、肃、瓜、沙诸州。
在瓜州稍作休整以后,再联合尚存的归义军一起攻伐回鹘。
最终在蓝玉(后面召唤出来的)的指挥下,一举尽歼回鹘主力,大军一路打到伊犁,重建安西都护府。
在任命蓝玉为安西都护以后,郭宗训开始班师回朝。
然而在大军路过夏州时,有夏州百姓冲撞郭宗训车架,拦路喊冤。
夏州百姓在郭宗训面前痛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陈桥兵变?不许变!》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