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77章 立志修园百般难(1/2)
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北郊,与颐和园相邻,由圆明园、长春园和绮春园组成,也叫圆明三园。圆明园是清朝著名的皇家园林之一,风景秀丽,景色迷人,有“万园之园”之称。清朝皇室每到盛夏时节会来这里理政,圆明园也因此得名“夏宫”。
圆明园自打康熙爷那会就建成规模,当中历经了雍正帝、康熙帝、道光帝、咸丰帝多个时期的修缮补建,到了同治帝这会,相比初建时大了不少,修缮补修这事自然也是落不下。
可是,修补圆明园工程浩大、花费不菲。圆明园当时是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举全国之力修建而成,同治帝虽然只是修修补补,可这耗资也不是个小数目。
况且,国库已经赤字严重,征战花销、赈灾银两、割地赔款……这一系列的都使得国库入不敷出,哪里还有闲钱用来修缮园林。
内务府呈报同治帝的时候,他也的确知道国库亏空,已无余钱,可还是下令修缮。
“国家有难,库无银两,那就从朝中上下众位大臣为重修圆明园报效员工银两。”同治帝此话一出,朝中上下震动不小。
让众大臣得个好、捞个钱、封个官这倒可以,如果从他们身上搜刮银两,简直就像割肉一般。咸丰时期,为了抵抗太平天国起义军,想出了扣除官员养廉银的建议,可一提出,朝中大臣借机到处敛财,致使国库更加告急。
但是,圣命难违,朝中大臣们就象征性地开始捐献了银两。
这当中,第一个带头的大臣是谁呢?就是咸丰帝的弟弟、同治爷的叔恭亲王奕?。据史料记载,奕?率先捐了两万两纹银,而且说了句令众大臣都唾弃的话。奕?捐钱之后,说了句“受恩深重,不敢仰邀嘉奖。”意思就是说,我这么多年朝廷对我恩重如山,我捐的这点钱,不至于让朝廷再奖赏我什么。其实,奕?这个人在咸丰时期就极力反对修缮圆明园,但是现在他站在慈禧太后这一边,同治帝也是下定决心了,他这个时候阻拦,相当于没有颜色,不识时务。还不如做个好人,表表忠心。
奕?捐完了之后,朝中的其他大臣也纷纷随应,虽然他们心里有一千八百个不愿意,那也得随声附和一下,做做样子,把面子上的事过去。
这当中,除了奕?之外,最积极的两个人要属内务府的明善和贵宝两人,他们捐了多少呢?一个和奕?一样,两万纹银。一个少点,一万五千纹银。这两个人真的是在慷慨解囊,为国捐献?当然不是,这是为了他们能保住修缮圆明园的肥差,从中得到更多的好处,这两人的算盘打得真是很到位。
除了这三个人,其他人都略表心意,多的几千两,少的几百两。有的亲王、大臣竟然出了一个主意,让人啼笑皆非。
什么主意呢?就是从他们的薪俸中扣上几百两,也就算是捐款了。这个想法真是很奇葩,最起码有损自己的名声。堂堂一个亲王、大臣,国家有难,平民百姓都会八方支援,他们反倒抠抠索索。
“怎么办呢?朝中大臣捐款也不积极。”同治帝很是苦恼,但又不想放弃修缮事务。同治帝只求获得捐款,修缮园林,也根本没想奖赐大臣的事情,加上恭亲王奕?一上来就是不邀奖赏,其他大臣更不好邀功受赏。
这天,同治帝正在养心殿为筹款的事苦恼,没坐一会,就站起来。没走几步,又坐下去,总是心神不定。这个时候,内务府的一位大臣前来汇报筹款进项。见皇上很是苦恼,便在一旁点拨皇上,“皇上,捐款不力,在于奖赏。何有只出不进之说?”
“对啊,只让大臣捐款,不给人家奖赏,谁会有积极性。”同治帝一下顿悟。
同治十二年十一月十三日乃谕令恭亲王:著总管内务府大臣核给奖叙。
这下,大臣们可得了皇上的这句圣旨了,不管捐多捐少,大家都好不客气地提出请求,邀功领赏。
领赏的积极性远比捐款的主动性大多了,大家都根据自己的捐款数目,提出相应的奖赏要求。
捐款一万五千两纹银得贵宝,得了个内务府大臣的肥缺,这下少奋斗多少年。再比如,兵部左侍郎崇厚捐了三千纹银,给他弟弟安排了个六部行走的差事,还给自己的长子寻了个六部的四品官员。
虽说朝廷赏赐很讲究,但大臣们的捐款很不给力,折腾了这么长时间,才收到捐款不过四十万五千多两,这点钱来修缮园子,简直是于事无补。
说起捐款的事,倒是有一件事让大家为之感动。这个人是慈禧的亲戚,自己家中多少有些财产,得到这个消息后,想到自己邀宠升官的机会来了。于是,就是奏报了慈禧太后,可这个人文化程度不高,竟把“修”字下面写成了个“补”字,多个字意义可就不同,更关键的是花的钱可就相差甚远了。
圆明园的东墙已经倒塌,修墙和补墙花销当然不一样,加上人工费用,还有这些人的吃喝拉撒都要负责。每顿一千多人吃饭,这让慈禧太后这个亲戚就真的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为了硬挺着自己担下的这件事,甚至把房子都给变卖了,来补充这个空缺,你说这能不让人为之感动。
一人难抵众人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晚清风云的三位悲情皇帝》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