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94章 得名有意却无终(1/1)
皇家子弟都是贵族人士,地方百姓起名还讲究占卜算卦,更别说皇子皇孙了。
顺治元年,也就是1644年,清世祖顺治帝将首都由盛京迁到北京,标志着清朝正式成为统治全国的中央政权,一直到1912年清朝灭亡。
满清朝是女真族,入住中原后,大统一的子民都是汉族人,清朝黄帝开始学习汉族文化。皇室子弟除了学习汉文外,起先接触汉文的时候,是从皇帝的起名开始的。
说起起名,清王朝还是有历史渊源的,也很有深意和寓义。清朝早期,也就是清军还没入关的时候,这些皇帝、皇子并不是很讲究,和其他满人没啥区别。就像清太宗,我们知道,他是皇太极,清朝建立之初的太祖爷。
他的大哥叫褚英、二哥叫代善、五哥叫莽古尔泰、十四弟叫多尔衮、十五弟叫多铎。他们除了姓氏全部是爱新觉罗外,后缀都比较随意,二字、三字、四字的名字全都有。
清军入关以后,第一位皇帝是顺治。这个人虽然入了关,但是还在沿用老祖宗的旧历。在给自己儿子、儿孙取名的时候,还是按照满人的习惯,你像顺治帝的大儿子叫牛钮,二儿子叫福全。
顺治帝的名字叫福临,而他的二儿子叫个“福全”。对于汉人来讲,爹和儿子用一个字,简直就是个笑话。在他们看来,这不是爷儿俩,而是哥儿俩。顺治帝的三儿子,也就是原来的康熙皇帝,名字叫爱新觉罗·玄烨。
玄烨继位以后,年龄也很小,大概是8岁左右。当时,一边治理朝政,一边去尚书房学习。康熙皇帝从小就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在处理国家事务、制定各种国策的时候,都是照着汉人的习惯来做,当然也少不了给皇子皇孙起名的习惯,仍然是依照汉人习惯。
汉人是什么习惯呢?不是像满人一样随便起名,没有章节,而是用字辈的方式给子孙命名排辈,以便区别长幼尊卑和血缘远近。
当时,康熙皇帝选择了“胤、弘”二字作辈分,乾隆皇帝选择“颙、旻、奕、载”四字,道光帝续了“溥、毓、恒、启”四字,咸丰帝又续“焘、闿、增、祺”四字。所以从雍正皇帝开始,满清宗室辈分排序为:“胤、弘、颙、旻、奕、载、溥、毓、恒、启、焘、闿、增、祺”。
我们再回来看看“载湉”这个名字,“载”当然是按照满清宗室辈分排序来得,这个“湉”字就有很有的寓意了。
“载”字辈第二个字的偏旁为“三点水”。如载沣、载涛、载漪等等。
翻开新华词典,这个“湉”字,解释为平静的意思。湉湉,意思就是形容水面平静。同治帝起名为载湉,醇亲王得到这个名字甚是高兴,因为他认为这是他在同治帝那里请回的一个象征风平浪静的吉祥名字,寓意是一生没有大灾大难,一直风平浪静。
“载湉”这个名字,说幸运也是幸运的,说不幸那肯定是不幸。幸运在自己出生在显贵人家,最后还当上了一国之君;不幸,便是不言而喻,历史见证了一切。
不想错过《晚清风云的三位悲情皇帝》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