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5章 张家(1/2)
张家家主心里不忿,张家祖上乃北宋末年,中原丧失,跟着过了江,之后其中一支迁徙到了这大山里开垦繁衍。张家人丁兴旺,在本县近支族人就有上百。历来是本县最大的地主,只是奈何张家在科举上一直没有什么建树。顶多偶尔出来一两个秀才,过了乡试中得举人在近百年来是一个也没有。失了文风,只是张家男丁颇多,又自然习武为风,渐渐也就巧取豪夺获得大量田地。只是虽然势力不小,但是本地的官员士绅却一直鄙夷,不过地方豪强罢了。
自从江家出了江老爷子这个举人之后,这十几二十年来。江家一跃而起,无论从土地还是产业都有超过张家的架势。而且江老爷子有举人功名,县里的官员也都高看一眼,引为平辈相交。只是江家人丁不旺,江老爷子就一个独子,可惜早逝。留下一个江河这个独孙。江河年纪轻轻便已经过了童试,取得秀才功名,誉为县里的小神童。
江家近年在江老爷子的经营之下发展了不少的产业,有采茶、烧炭、石灰、制瓷等,几乎垄断了半个县的手工业,每年给江家带来大量钱财。已经有隐隐盖过张家的势头,张家要被压一头,又没什么办法。
江家和张家一个是在县北,一个是在县南。县中间是高山,两家还隔着点距离,产业和田地也不挨着,张家想搞事情也搞不着。
这次县令俸谕旨操持组建团练,张家人暗喜。在本县里还有谁家比张家有钱?这个还真有,江家可能钱多。但是论起来操持武事,这个就没人可比了。
所以这个团练各家出钱出粮,张家来办即可。这到时候钱和粮都在自家手里,这团练不也是自己家掌握了。
这个得意算盘打的也太好了,县令隔着老远都能听到张家人打的啪啪响。这个老狐狸也不是吃素的,浸淫官场多年,深谙平衡的道理。好处不能都给张家占去了,所以早就算好了。先算好了钱粮认捐,拿出来朝廷给的官职。朝廷别的没有,官身有的是。只是以往捐的官都是虚衔荣衔,这次给了实授的县丞、县尉的职位。这是要你卖命了,不要不知好歹。
县令也没操作,就按规矩来。结果江家的人官职就比张家高了一级,你还没话说。张家人不是勇嘛,长脑子啊。就算没有这样的规矩,县令也有办法让江家的官职比张家高,只要到时候认捐铁就行了。江家是有铁矿的,平时也开采着打农具。当然铁矿这个是朝廷的,江家只是代为开采。县令心知肚明,每年可没有少收到江老爷子的雅物。文人之间相互送点书、送点字画、文房用具这是雅趣。这和每年直接拿银子孝敬的张家可不一样。当然,爱,爱是平等的,但是银子的数可是不等的啊。
到时候江家有铁、有炉子、有匠人可以打制兵器,这算立功了,到时候升一升没什么问题吧。
团练置团总一职由江家人担任,副团由张家人担任。这个命令已下,然后招募团丁千人。时间紧急。在县城外训练操演。
只是张家人不同意,说此时农忙。不能远离乡镇,只在本地组织操演即可,日后再到县里操演检阅。这个倒是有一定道理,县令看着江老爷子的时候,江老爷子却也表态可以自行训练。
县令转头一想,也行。本身这两家就是一南一北,又不甚和睦。第一远,抽调人丁离乡确实耽误劳作。第二也怕双方有冲突,两家人分开也好。一人一部,有个对手也不至于懈怠。两个人吵架总得有个人评理,到时候训练完毕到县里操演。好坏还是得我这个正印官县令来说,到时候过了农忙防范了山匪,如果团练可用搞不好还能合兵一处进行剿匪。剿匪不是重点,这剿匪要的钱粮总要出吧!到时候再薅这些士绅一把,县里上下都能过个好年。要是真能剿匪成功了,那还是保境安民的政绩,大功于朝廷,前途可期啊!
于是县令做主县丞江团总与县尉张团副各自返乡组织500人团练,既然回去了,那需要纳捐的钱粮数目就自行支应,只是每月账簿需要呈到县里查阅。其余乡绅的钱粮送到县里入库,待到以后支应调拨。于是双方就各自回乡,准备组织团练招募事宜。
啊这,江河听了这个。自己成了县城团总了?这个团总称呼有点奇怪,有点过去电视剧里的地痞流氓武装汉奸头头的感觉。而且这要想一想,团练这要怎么组织。招人应该不是问题,只要有钱粮干活的人不少,吃饭的人有的是。然后武器自己家也能打,训练个一两个月防范一下山匪还是不会有太大问题吧。
这只是普通的山匪,江河可是知道以后是有大乱子的。那这帮人就是自己手里的牌了,乱世来了有了势力才能保命,保了命才能发展。
江老爷子也有考校的意思,孙儿才17岁。在古代16岁成丁,17岁了也应该做点事业了。本来是想让孙儿继续科举,但是此刻天下不太平。而且既然已经就某得官身了,也就不太需要再科举了。科举这条路他自己走了,太难了。这次县丞是实职,虽然品级略低,但是以后晋升即可,才17岁啊。需要知道就算得中进士,然后授官也不过是个县令。举人虽也能授官,那也就是县丞或者县尉了。自己奋斗一辈子中了举,还不如孙儿现在这个官身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天国流窜》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