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章 白路明落难塞外山城 王掌柜施救雪中送碳(1/4)
同治二年十月二日(公元一八六三年十一月十四日)——立冬刚过几天。家住张家口城南郊区的“王家寨”村的“徳善义”酒缸房掌柜王徳善起了个大早,他意识地望了一下天空,天空失去了往日的晴朗明媚,铅色的阴云像一块大幕铺满了整个苍穹。天阴沉着,雾低垂着,昔日远在天际边绵延起伏的群山,也失去了高大巍峨的雄姿,变的朦胧起来。
“看来!要下雪了!”王掌柜喃喃自语。
王掌柜回屋和他的女人王刘氏打了个招呼,又吩咐管家李长河照料生意。随后,他从马棚里牵出一头灰色小毛驴,备好驴鞍子,并将褡裢搭在鞍子前面,跨上毛驴,雄赳赳地出了大门,径直往离家十多里地的李大人庄而去。家住李大人庄的李旺成是方圆百里的大财主,他和王掌柜的是世交。据传说,李旺成的祖先曾在明嘉靖年间做过指挥使的大官,后来他的子孙在这里建庄买地,逐渐形成一个村落——李大人庄。在王掌柜的记忆里,他爷爷在世时,两家就有生意上的往来:每年秋天,李家的佃农赶着牛车,将当年收获的高粱、玉米、豌豆、黑豆等粮食,整牛车、整牛车的卖给王家用来酿酒;回来时,将王家的烧酒整车的拉入,用来销售牟利。年底,两家互对数量,并按当年的市场价格折成现银,互弥长短。两家慢慢形成了一个约定俗成的规律——每年一对帐,今天去,就是想结一下双方一年来的各自亏欠。
从王家寨朝东南走,有一条被牛车碾压得车辙深陷的官路直通李大人庄。王掌柜骑着毛驴,行走在坑坑洼洼的土路上。他望了望天,天阴沉地更厉害了。一阵北风过后,雪花从一望无际的天空轻轻飘落下来。这漫天飞舞的雪花,似羽毛如玉屑,轻轻洒落,它们在天空中翩翩起舞,象烟雾一样轻灵,如柳絮一样轻软,它们那么纯洁,纯洁得晶莹透亮,轻盈得悄无声息。每一片雪花就象一段悠扬清新的音乐,似一首轻快和谐的诗歌。
大约走了一个时辰,他远远就瞅见环绕李大财主庄院的一周遭大柳树。面对王掌柜的到来,李大财主格外高兴,并热情地接待了他。对完帐后,他吩咐厨房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菜。中午,俩人盘腿坐在热炕上,炕上铺着地道的人织手工毛毯,小炕桌上摆满了热腾腾的菜,全是些家乡菜:一盘透着一股烟味的柴沟堡熏肉,一盘清蒸野山鸡,一盘红烧鲤鱼,一盘红烧狮子头、一盘肉炒黄花、一盘清炒鸡蛋、一盘凉拌黑木,紧接着把烙好葱花饼也端了上来。两人边喝边聊,叙说近一年来发生的种种事情。王掌柜心境很好,有意放纵自己多贪了几杯,喝得有点高。吃完午饭,他打算歇息一会儿,醒醒酒再走,但望着窗外越下越大的雪,心又不安起来,想急着回去。他不顾李大财主的再三挽留,骑着驴急急忙忙往回赶。晌午过后,雪下的更大了。鹅毛般的大雪铺天盖地,飞速向大地撒播,四周象拉起了白色帷幕,地上的雪越来越厚,像铺上了一层白色的地毯。冰冷的雪花打在王掌柜的脸上,落在他穿着的蓝布大毛皮袍子、玄色长袖皮马褂上;融化的雪水顺着脖颈流在他的后背里,他顿时觉得一股寒意袭卷了全身。他按紧头上戴着的狐皮帽子,急忙拿起皮缰绳抽打着毛驴屁股:“走啊,毛驴!你快走呀!”毛驴夹夹尾巴,疾走几步,又恢复了不紧不慢步伐。雪花无声地飘落着,周围静极了,听到的只有那毛驴鼻息粗重的喘气声、清脆地放屁声以及蹄子踏着积雪的“嘎吱”声。雪依旧下着,茫茫的原野一片银白,远处的村庄里不时传来了几声杂乱的狗叫声和悠长毛驴叫声,这声音给这下雪天增加了别样的情趣。面对这苍茫的雪景,酒酣微醉,在毛驴上晃荡着的王掌柜感慨万端、思绪万千……他记得这个“酒缸房”在他爷爷手里就有了,但是,是哪个祖宗创办的,他爷爷也说不清楚。他更记得,在他小时候,爷爷佝偻着腰、拄着拐杖,坐在门前大槐树下的石凳子上,给他唠叨祖先的事:“孙儿呢!千万记住,咱们的祖籍是山西人。洪武元年,太祖皇帝颁旨移民,咱们的祖先夹杂在移民的队伍里,来到这塞外边陲,筑城屯田,最后扎根在王家寨。你看,咱们清水河沿岸的村庄就是在那时候形成的呢,这些村庄有高家屯、闫家屯、东窑子、段家堡、李家堡、姚家房、南天门、黄家湾、石匠窑、稍到沟、老鸦庄、南流水……包括咱们现在住的王家寨,爷爷扳着手指给他数落着……
咱们祖先还当过“千户”的官职呢,那是世袭呀!说完,就给他哼起了那首歌谣:
问我祖先来何处?
山西洪洞大槐树。
祖先故居叫什么?
大槐树下老鹳窝。”
这段话在爷爷的嘴里不止一次说出,他也不止一次听到。
为了验证这个故事,我翻阅了大量资料,出现了官方和民间的两个版本。
民间流传:明朝洪武元年,由于朝廷连年征战,而征战长达十几年主战场区域在中原地界,也就是咱们如今的安徽,河南,河北,山东,湖北,江苏等地。人口的大量死亡,造成荒地无数,国库粮食得不到有效的补充。这时候朝廷开始了他的移民计划,否则中原之地荒芜人烟,国将不国。怎么办?“移民屯田,开垦荒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塞外风云》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