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3章 末日浩劫(1/3)
庄二小时候常听爹讲关于皇帝的伟大和宫殿的奢华,长大后他才知道,爹也只是复述了老一辈人传下来东西,那些描述是真是假,谁也不知道。
站在北京城门口的庄二望着灰色的砖墙发愣,他从没见过如此高大厚重的建筑,高耸的砖瓦堆砌着皇家的尊严,让人感到一阵从未有过的压迫感。
从离开鲁西的那刻起,庄二跟着义和团的队伍沿直隶南部到达涿州,这一路,拔电线杆,砸洋人店铺,烧教堂,凡是和“洋”字沾边的东西,都得到了应有的惩罚。庄二在北上的途中染了风寒,几日里高烧不退,在他看来,是经过大师兄赐予的符咒,才勉强捡回了性命。离开涿州后,他偶尔咳血,但一想到两天后就能见到北京城的样子,庄二又提起了精神,他以为自己会在大鲁西乡穷一辈子的,家里的祖先都没见过天子住的地方是什么样,他要亲眼瞧瞧。
——
颐和园建在北京城西北方向清凉的地方,为了让自己有个养老安身之处,老太后当初不顾朝廷大臣反对,挪用了部分军费对这里进行修建,她本以为自己可以躲在颐和园不问世事,但命运似乎把她和那个血腥的权力中心牢牢地捆绑在了一起,这一次又逃不掉了。
“刚毅,你说的那些个义和团民,都到了没有?”坐在红木圈椅上的慈禧太后从总管李莲英手里接过盖碗,抿了一口新供上来的龙井茶。
“回太后的话,奴才一早就叫人在园子里候着了,太后想见,只管吩咐。”说话的是大臣刚毅,这位曾到山西、江苏担任过巡抚职位的满族旗人,在不久前的政变中对慈禧太后重夺权力一事给予了很大支持,他几次提出废黜光绪皇帝,是政变的最大功臣。
“荣禄,要我说,咱见见这伙子义和团民,听刚毅讲,在涿州时候,义和团举着抚清灭洋的大旗,把洋人的电线杆子和商铺都砸了,吓得那些个洋教士到处跑,沿途百姓踊跃参与,还给吃给喝的,可见百姓对洋人痛恨之深啊。”老太后说着看了一眼站在身旁的荣禄,摆摆手示意让他坐下说话。
荣禄是举荐袁世凯上任山东巡抚的朝中重臣,在是否让义和团入京的问题上始终摇摆不定,多年的宦海沉浮让他明白,只有像雍正年间那位圆滑的张廷玉大人一样,秉持着“万言万当,不如一默”的信念,才能在危机四伏的太后身边活得长久。但这一次,荣禄不得不提出看法了,因为他收到了各国公使传来的消息,若清政府在义和团问题的立场上继续含糊不定,西方政府将派遣自己国家的军人对其在大清的利益进行保护。
“奴才以为,义和团扶清灭洋,的确是一片忠勇之心,但其近年来的所作所为,也不过是一群乱民而已,那些拔电杆,砸洋商的事情,在地方上引起了恐慌和骚乱,如今在京公使皆已联络其本国政府寻求保护,若朝廷不对义和团加以节制,恐怕会闹出大乱子。”荣禄说完咳嗽了两声,仍站在慈禧太后身旁。
“乱民?宋中堂,要说那可都是我大清忠勇之士。太后,这一路义和团民,可都是扛着大旗从直隶过来的,沿途百姓踊跃参与,队伍中还有不少从山东赶过来的义和团,他们边走边战,深知我大清饱受洋人之苦,喊着要来北京,助朝廷!护太后!”刚毅瞪着眼说完,上下打量着荣禄。
“成了,乱不乱的,先看看再说,小李子,去叫他们进来,让义和团就在前面这片地方,把那些个什么气功,神功,都给大伙儿看看。你们都坐下吧,尝尝今年新供的龙井茶,配上玉泉山的水,咱们边看边喝。”慈禧说着,示意让身旁的人都坐下,又指了指盖碗。
“谢太后!”在场人都听令坐下,只有刚毅端起盖碗抿了一口,满意得点点头。
——
北京前门大街,熙熙攘攘的人群,装饰漂亮的商铺,往来匆忙的驼队,伴随着驼铃声和叫卖声的起伏,每个人都享受着属于这里的繁华。对于土匪出身的庄二来说,这一切都只有在大鲁西乡说书先生的嘴里听到过,那时曾经被他极力想象的画面,如今已经呈现在眼前,他觉得自己可以在来世托生成一头健壮的骆驼,每天都穿梭在北京城。
“听说赵师兄被叫去颐和园给老太后他们看硬气功去了!”庄二身边的几个义和团民兴奋地聊着一早的见闻。
“俺也听说,太后要见咱入京的义和团民,让人挑选了几个功夫最好的,赵刀子,赵师兄,那是义和团里出名的气功师父,肯定少不了他!”另一位满脸麻子的团民也跟着附和,边说边比划着赵刀子的气功样式。
庄二腰里别着镰刀,在前门大街的石桥边闲逛,他抬头看看雄伟的箭楼,这样的防御建筑怎么会挡不住洋人?两次鸦片战争的结局让清朝举国上下都感受到了疼痛,但依旧不影响朝廷在庄二心中的形象。
在街巷中穿行,庄二看见义和团民正在设置“坛口”,有坛口的位置就是可以练拳入团的地方,北京城里平时游手好闲的人被吸引过来看热闹,南城是他们平日里的聚集地,需要在城外卸货装货的马车和骆驼队给了这些人做工的机会。
“喝下大师兄的这碗符水!”一位义和团民跟围在坛口附近的人们介绍着如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信仰的坟场》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