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招抚明玉珍(2/2)
”
"好,明兄弟果然快人快语!哥哥我喜欢。来,我们再喝一杯,将来跟随陛下与大帅,推翻元朝这群王八蛋,咱吃香喝辣的。”我抬高声调说道。
既然事情已经圆满完成,我心中十分高兴。
大家重新倒满杯中酒,彼此开始称兄道弟,开始推杯换盏起来。
第二天一早,我与明玉珍约定两日后,他带着麾下去投靠倪大帅,毕竟他还需要处理一下寨里的事情。
而我则和兄弟们,带着人先行离去,回去复命。
午时回到营地,吩咐周定边将马匹还回,我随后去见大帅。
将事情经过原原本本讲与大帅听后,倪文俊似乎很高兴,拍了拍我的肩膀道:“九四,没想到你这么快就完成了陛下交待的任务。很好,本帅果然没看错你,这次给你记上一功,好好表现,我会在陛下那里为你表功的。”
“多谢大帅提拔,九四愿为大帅肝脑涂地、赴汤蹈火、在所不辞!”我说道。
倪文俊听后十分开心,语重心长的冲我说道:“跟着我好好干,本帅定不会亏待于你。”
我听后心里不由腹诽道:“你是没有亏待我,但我却是拿你去邀功了。”
当然这是后话了。
明玉珍果然信守承诺,第二日便带着人马过来了。
倪大帅也给足了面子,居然亲自己出来迎接了他,这事算是暂告一个段落。
明玉珍这人是个重情义的人,投靠义军后,屡获战功,带领义军攻下多座城池,得到了徐寿辉的赏识,当然这也是后话。
这里简单说一下,北方义军的情况,1351年,自刘福通和韩山童起义后,开始还算不错。
但后来韩山童被元军围捕杀害,韩林儿随母杨氏逃入武安(今属河北)山中,后来刘福通将韩林儿迎至亳州,拥立其为“小明王”,国号“宋”,年号“龙凤”。就连朱元璋也受其多次封赏,韩林儿并没有什么权力,大权起初掌握在杜遵道手里,后来他被刘福通杀死,被取而代之,这是后话了。
(写着写着,突然发现,这历史人物的出场越来越多了,不交待一下还不行,或许这就是乱世出枭雄的原因吧,放眼一看,真的是有大批优秀的人物,能够登山一呼,万人响应。)
时间来到1352年,这一年朱元璋加入了郭子兴领导的起义军,此时的朱元璋就是一个乞丐,好在这里有个小头目叫汤和,是他的同乡,对他比较照顾,朱元璋算在这里站住了脚。
说起朱元璋,也是个苦命人,先是父亲饿死,大哥饿死,再是大哥的长子和母亲饿死,只留他和二哥活着。
十七岁的朱元璋抱着亲人的遗体痛哭,他想要找一块地来埋葬亲人,但家里穷的连一块地都没有。
朱元璋那个恨啊,偌大的天地怎么连一块安葬之地都没有?
朱父活着时,是地主刘德家的佃户,朱元璋和二哥一起去求刘德。
“刘老爷,您行行好吧,父亲给您当了一辈子的佃户,而我也给您 放了多年的牛,求您给一块地吧,只要能埋下几个人就行了,我给您磕头了。”朱元璋声泪俱下,边说边磕头。
但这却没有能打动刘德,被干脆的拒绝了。
刘德的意思是,你父曾给我家干过活,我也给过他饭吃,并不欠他什么。
都说地主坏,就在朱元璋绝望之时,一个叫刘继祖的地主,却给了朱元璋一小块地,朱元璋才总算安葬了父母。
而刘继祖其实是刘德的堂哥,这人虽是地主,心地确不错,看到朱元璋家的惨状,让他动了恻隐之心。
他并不指望朱元璋回头来报答他,毕竟,现在一穷二白的朱元璋,又有谁能猜到将来会成为皇帝呢?
朱元璋埋葬了父母,汪大娘建议朱元璋到皇觉寺当和尚,并拿出家里不多的钱财,买了香烛和礼品,让儿子陪着朱元璋去了庙里。
到后来,和尚日子也不好过了,只能出去要饭,当了乞丐,但这期间他也结交了不少人。
后来刘继祖儿子刘大和汪大娘儿子曹秀一起投奔朱元璋,朱元璋把这两人安排在自己跟前当贴身护卫。
听闻恩人刘继祖和汪大娘已经去世,朱元璋也很是悲伤。
1366年4月,朱元璋已经灭了陈友谅(没错,就是我),并打的张士诚也没有还手之力,朱元璋决定回家给父母扫墓。
原本要将父母坟迁移的朱元璋听手下人说,这里的风水好,便决定不再迁移,并重新修缮了坟地,封刘大和曹秀为守陵官。
而当年那个没有帮他的刘德,老朱也让人叫来,此时的刘德已经老了,跪在地上求饶。
朱元璋见罢 ,并没有和他算账,算是放过了他。
而那个曾经给他一块地的刘继祖,虽已死。但被追封为侯。
不想错过《重生大明陈友谅》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