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江阴看战船(1/2)
徐寿辉从瑞州逃出生天后,率领部队先后退到黄梅县挪步园一带和沔阳县的滨湖地区继续坚持战斗,同时对军队也进行整顿,并四处招兵。
元军暂时也在休整,经历几次清剿,损失了近十万兵马,也是让其伤筋动骨了。
这一阵我是比较清闲了,自从神臂弩制造成功后,我心头的压力轻了不少。
大儿子陈善今年已经快六岁了,也不知听谁说的,整天嚷着要去看大船。我心思反正现在闲着也是闲着,不妨就带他去江阴看看吧,正好我也有段时间没去了。结果二儿子一听,也要跟着去玩,我心想,带一个是带,带两个也是带,不如把夫人一起带上,全家一起去吧。
喊来张必先,跟他交待了几句,让他守好常州。
张必先拍着胸脯保证道:“放心去吧,元帅,有我在,准保万无一失。”
就这样,第二天,叫上张定边,老婆孩子乘坐二轮马车,(至于有人会问为什么不坐四轮马车,在这个年代,都是土路,两边的车辙印都是忽高忽低的,四轮马车那木轮子走在这种路上,颠簸大不说,还容易折断轮子,二轮马车转向则方便的多。)带上一支千人骑兵,往江阴而去。一路上为了照顾老婆孩子的感受,走的并不快。
由于到江阴的路程并不太远。说笑间,半天时间就到了。
快到江阴城时,一队兵马从城门处迎了上来,当先之人正是陈友仁和王明一。
陈友仁老远就喊道:“三哥......"
我哈哈一笑道:“友仁,在这边干的不错啊。”
陈友仁抱拳道:“三哥满意就好!嫂子和侄子都来了吧,快快进城吧,天气有点冷了。”
杨氏听到陈友仁说话,掀开窗帘道:“友仁......”
陈善也探出头叫道:“四叔。”
“哎~”陈友仁忙应了声。
“天冷,嫂子快先进城吧,侄子们也别冻着了。”
陈友仁说完,随后朝张定边点了点头。
我挥了挥手,道:“今日所来也无大事,你侄子想要来看看大船,我这不就带他们来了。”
“那还不简单,待吃完午饭,我们一起去江边看船。”陈友仁说道。
进得城后,来到府邸。这时已是11月份,天已微微有点冷。
而我给家人早就准备了棉衣(看到这里有书友会奇怪,怎么看别人穿越书,到明朝才制作棉衣呢。这里给大家说下,棉花的原产地是印度和阿拉伯,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传入中国,初期主要在边疆种植,但在宋末元初时期就开始大量传入内地。而现在是元末了,所以更不必说有没有棉花了。明朝时期,朱元璋采取了强制性措施推广棉花种植。)
现在制作的棉衣并不太多,军队还未装备上,主要是棉花产量并不多,价格有点高,不能大批量装备部下。现在部下多用木棉、兽毛、来作填充物,穷苦家庭可能会使用柳絮或芦花作为填充物。但不久的将来,等到资金充裕,还是要给部下人手一件的。
这一顿饭吃的我打着饱嗝,说实话,一路上骑马赶路,肠胃蠕动快,早就饿了。
两个儿子也早就蹦跳着出去玩了。
我擦了擦嘴,开口问道:“友仁,我上次交待的改进神臂弩的事,有没有眉目了?”
陈友仁放下筷子,说道:“三哥,我把你的想法跟老师傅说了,他已经找到了办法,试过了几次,已经改造出了可以同时射两支箭矢的弓弩,如若要射三支以上并保证射距的话,那么就要加大神弩,但这样重量就会增加不少,不适合骑射携带。”
我听后点点头,有些兴奋,没想到这么快就研制出来了。
“那么可以连射的神弩,是否能够制作出来?”我有些期待的问道。
陈友仁闻听,朝我摇摇头道:“还没有,这个师傅说,暂时没找到办法,难度有点大。”
听了陈友仁的话,我不由叹了口气道:“我也知道,这个确实难,既然暂时无法制作,那就不必为难老师傅了。先让其带人制作出可射两支箭矢的神弩。你多找工匠,让他们跟着老师傅多学习,尽快装备下去,要能组建一支万人神弩队。”
“好,我会按照你的要求让他们尽快做出来。”陈友仁回道。
我突然又想到了什么,开口道:“你刚才不是说,增大神弩就能增加射出的箭矢吗,那就改造出能射四到五支箭矢的弩车,并且发射距离要超过五六百步以上最好。这种弩车要既能抛射又能平射,可自由调节。一定要做到比元军的那些弩车发射的远一些,就先造个200辆。”
陈友仁道:“这个弩车应该制作不难,完全可以达到要求,如果发射距离上不太够的话,可以减少到发射三支箭矢,当然尽量达到四到五支最好。”
我点了点头,就是这个思路,优先保证距离。这就好比打枪一个道理,你只能打500米,我却能打1000米,你就只能被动挨打。
而且我还准备将这神弩装备在战船上,只要在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重生大明陈友谅》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