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0章 不屈的巨人达奚长儒(1/2)
大家应该记得前文中提到的,突厥人伙同原北齐营州刺史高宝宁约定的一时造反叛乱,攻打隋朝。要说这个高宝宁呀,他在北齐时期就是那种名不见经传的人,在史书上,甚至没有他的身世记载。但许多事情的发展总是让人预料不到,这个偏远地区的小州刺史,在北齐灭亡后,反而成了闻名于世的大人物。北齐灭亡了,所属地大多陆续投降北周,政权都被覆灭了,不投降就是等着挨打,但整个北齐只有高宝宁据守辽东,孩儿宝宁,宁死不投降。
高宝宁坚决不投降,周武帝写信表明厚待他,他也是拒绝,就不投降。周武帝生气了,派大军去征讨他。可周武帝万万没有想到,高宝宁这人身份不明,却有很高的威望,他联合东北少民族各部落的首领,组织反抗。要说这高宝宁这小子人缘不是一般的好,就连高句骊的国王都亲自率领军队前来助战。经过一番大战,损失惨重的竟然是北周军队,只能落败退军。高宝宁于是一战成名,威震东北。在突厥人眼里,高宝宁作为一起造反的盟友,有实力,也有号召力,是个很不错的人选。杨坚就对高宝宁放任不理吗?并不是这样,杨坚也争取过高宝宁,曾多次写信,劝他归顺自己,并且承诺,只要你加入隋朝这个大家庭,你要啥有啥。然而高宝宁可能铁了心要一条道走到黑,都给杨坚拒绝了。
基于突厥人和高宝宁有着共同的敌人,所以现在看来,高宝宁和突厥结盟一起攻打隋朝就显得十分合理。
自从五胡十六国时代以来呀,中原建立的政权和北方游牧民族打仗,基本上就没打赢过。杨坚决心要打,可见其气魄不同于一般帝王,正是由于杨坚的坚持打,反而让这次的战争出现了一个大反转。在隋朝与突厥人的首次交战中,隋朝可是出现了一个厉害非凡的人物,他带着自己手下的两千人,硬是击退了突厥几十万军队的进攻。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这场战争的残酷性,几十万人打两千人,突厥军队随便冲锋一下,可能这两万人就没了。为什么说他厉害非凡?他以自己和两千人的血肉之躯,创造了战争史上的伟大奇迹。他就是达奚长儒。
在公元五百八十二年五月,突厥可汗带着四十万大军,浩浩荡荡的奔隋朝而来,气势汹汹,开始全线入侵隋朝。突厥人都动手了,高宝宁也没闲着,他从平州进军,向隋朝发起进攻,一场旷世大战就此爆发。
战争刚开始,双方各有胜负,来自隋朝的上柱国李充勇猛作战,在朔州多次打退突厥军队的进攻,隋朝的另一位将领凉州总管贺娄子子干,善于谋略,以智多次取胜。他占据水源,切断了突厥人的水源,趁突厥军队人马疲惫的时候,派兵出击,大破突厥。由于这次战线实在太长,难以避免意外的发生,隋朝也有很多地方被突厥军队攻破。驻守在幽州的上柱国李崇,和驻守在青海乐都县的柱国冯,还有兰州总管李长叉这些人,都陆续的被突厥打败,战争火烧眉毛,形势已经岌岌可危了。
杨坚赶紧调兵遣将,让自己的姐夫窦荣定出任秦州总管。全面主持西北地区的防备工作,全面阻止突厥的下一步行动。尽管如此,突厥还是突破了隋朝的几个比较重要的关口。要不说突厥人不善于谋略,你发动战争了,风头占上风,不在此刻握紧谈判筹码,争取利益最大化。突厥人不怕阴沟里翻船,反而继续东下,是真的很相信自己的实力。突厥挥师东下,还真是要命,军队直指长安了。在这千钧一发时刻,杨坚操劳过度病倒了,病倒归病倒,在处理事务上,杨坚依旧镇定自若,下令太子杨勇在咸阳坐镇,统筹全局。又派出自己的心腹大将虞庆则任行军元帅,让他火速带着军队赶往弘化抵抗突厥军队。
虞庆则到了弘化,就是带着军队在城内休整,只命令行军总管达奚长儒带领两千人继续向西进军。不知道这时候虞庆则是如何想的,他明知突厥军队有几十万之众,却只派出两千人继续行军。达奚长儒是个身经百战的老将军,在公元五百五十三年西魏攻打益州时就担任军队先锋,后面他又参加了平定北齐,南陈,以及讨伐王谦叛乱等许多战役,且战功卓著。此时他正担任隋朝的上大将军。达奚长儒从弘化出发后,在名为周盘的地方遭遇到了突厥可汗亲自带领的突厥主力。
此时此刻,达奚长儒手下只有两千人,而对比突厥可汗这边有十几万人。实力悬殊到了极点,这两千隋朝士兵一看前面乌黑一片且一望无际的突厥骑兵,吓得腿都软了,立马就要撤退。毕竟这个人数在我们看来,结局注定是毫无悬念的。
但看到十几万的突厥军队的达奚长儒却丝毫不乱,神色淡定自若,眼神中甚至透露出几分兴奋。好像他面对的不是数量庞大的敌军,而是等着自己收割的肥羊。达奚长儒觉得对面那么多人,自己若是带着这两千人逃跑,就是自乱阵脚,对面突厥追过来,光是骑兵的冲击都足够将自己给踏平了,还不如放手一搏,可能还会有一线生机。于是他劝勉士兵说,大家不要怕死,越不怕死就越不会死,如今我们身处逆境,只有拼死一战,才能绝地逢生,才会有希望。于是达奚长儒把士兵编成严整的方阵,每个人手拿长刀,步调一致,边战边退向弘化方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浅谈隋唐,尽数两朝天骄》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