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25章 春风吹来时(1/2)
农村工作队很快就结束了,我回到了州农科所。单所长很器重我,让我在农作科当技术员,行政方面将我提了个副科长,要我专门抓杂交水稻育种工作。
我所在的州农科所,是州直一个正处级科研事业单位,归口州农委管理。农科所下属有种子公司、蔬菜公司、经济作物推广中心、生物肥料研究中心等十多个二级机构,全所干部职工达二百多人,是个大单位。要说我们这个单位是个农业科研机构,还不如说是一个行政管理机构更确切些。在计划经济时代,一切随国家计划行事,完全围绕上面领导的意图转,根本没有自己的科研自主权,没有自主的研发课题,整天忙于一些行政事务性的工作。
我所在的科室,名义上是负责农作物的良种培育与研究,实际上更多的工作是参与行政事务性的管理。如对下属种子公司、蔬菜公司的业务指导、行政管理的衔接等。不过没过多久,一股春风吹进了我们农科所。那就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了。这次会议是我国历史上的一大转折,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在这股春风的吹拂下,我单位悄悄地发生了变化。最显眼的是人们的精神面貌改观了,就说穿着吧,以前大家都不敢穿自己想穿的新款式衣服,只能是男人中山装,女人列宁装,而且颜色一概的蓝灰色,单调死板。现在所里的许多干部职工,可以自由地穿上自己喜爱的衣服了。
特别是那些年轻的女职工,可以穿上颜色艳丽的裙子、时髦的高跟鞋、披上摩登的卷发了,尽管还是有些人看不惯,说女人穿裙子是“挂帐子”,小伙穿喇叭裤是“二流子”,但这些闲言碎语挡不住人们爱美的向往,更挡不住改革开放的潮流。
所里的工作也逐渐转向为经济工作服务的中心上来。单所长要我重点协助种子公司抓好杂交水稻育种,为在全州加快推广杂交水稻作出努力。第二年一开春,我就一头扎进种子公司,和公司的几个技术人员,下到州南边一个县的乡下,选择了五百亩隔离空间好,光照与水源丰富的稻田,作为育种基地。我们一边对当地农民进行技术培训,一边利用有限的科研经费,建起了一个简易的实验室,购买了无菌操作实验台、热空气消毒箱、红外接种灭菌器、生化培育箱等设备,将育种与科研结合起来。由于我们工作做得踏实,第一年的秋末,我们取得每亩大几十斤种子的好收成。
种子丰收了,种子公司的收益增加了。年末,种子公司经理给三十多个职工,都发了一千元的奖金,大家一片喜气洋洋。
这一年,我长年在乡下坚守阵地,随时观察秧苗的生长变化,病虫害的危害。尽力做好理想花期的安排和花期预测与调节等,做了几万字的观察笔记。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全部精力都扑在育种工作上,人也瘦了,黑了。回单位后,我将笔记整理成《杂交水稻育种技术要点》的经验体会交给单所长,建议他修改后能否印发给基层群众作参考。单所长看后对我大加赞赏,连连说:“好好。”一年后,我被评为所里的工程师,行政上提升为科长。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是百业待兴,充满希望的年代。也是我国改革逐步发展的年代。而我国实施的改革,最早始于农村改革,农村改革的标志为包产到户,说实际一些就是分田到户,即后来被称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俗称“大包干”。
实行“大包干”的改革,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激发了广大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民想过上好日子,穷则思变,生产热情空前高涨。以往,我们这个州属于老少边穷的少数民族地区,虽然解放三十多年了,但生活在山区的农民吃不饱,穿不暖,长年处于饥饿状态。特别老人、儿童,营养不良,疾病缠身,是个普遍现象。每到青黄不接时,许多农民不得不出外逃荒谋生。改革开放让农村逐步起了变化,农民除了种好责任田让自己吃饱肚子外,还大搞起种植业、养殖业及农产品加工业,将自己剩余产品运往山外出售,换取大把钞票,农村出现了万元户,展现出一片生机勃勃,充满无限希望的景象。
就在这时,我陪单所长下到我的家乡辰水县继续推广杂交水稻育种。我们到几个偏远的乡镇查看了一些育种基地,并就普遍存在的父本母本秧苗生长反差过大,花期相遇可能出现时间差及病虫害防治等问题及时进行了技术指导,一连跑了六七天。这天,回到县城招待所住下,准备整理下记录,第二天同县农科所的技术人员进行交流。
下午,我无事便想起了贾睛睛、贾小指还有在县林业局工作的贺文。于是用招待所总台的电话,先联系了贺文。贺文听说我回到县里了,立马赶到招待所来与我叙旧。
一眨眼十多年不见了,贺文变了,由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学生,变成一个已过而立之年的成熟男人了。讲话、动作都体现一个机关干部那种从容与矜持。他告诉我他已与当地一个女乡长结了婚,并生有一个女儿。我知道贺文比我大一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我们曾经的青春年华》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