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38章 民生多艰(1/2)
之后张宇轩跟着张月带着亲兵,和两名官吏去取银子,反正不要白不要。
典史和主簿虽然也是朝廷命官,但都是九品以下未入流的小官,穿着绿色官袍也无补子。
像他们,才是地方真正处理事务的官员。不过在后世,影视剧中一般也就知府、巡抚、县令、师爷出镜率高,其他这些佐贰官职还真没听说过。
看起来典史的地位挺高,一路上的巡城兵丁或商铺百姓,见面都行礼称呼他为“四爷”。
“孙典史难道是家里排行老四吗?”张宇轩问。
其他人哈哈大笑,不过并无恶意,孙典史回答道:“哈哈哈,不是的,因为典史管缉捕,他们叫的其实是‘司爷’。”
在两人的带领一路来到了徐州州府衙门,转到后面的库房,由主簿登记造册,典史接过守库官员的钥匙打开库门,由两个库吏搬出一个木箱,打开一看全是白花花的银子。
“这是一千两的雪花银,都是官银,50两一锭,张将军您点点。”
“哎呀,一千两,哈哈用不了这么多。”张月虽然说着多,但表情却是笑容满面的。
“这是知州大人吩咐的,下官也是奉命行事。”
张宇轩想到了之前知州晃悠的一根手指,心想要是当时候知州比划的是一百两,这两个人不会掉脑袋吧。
箱子里整整齐齐码着20锭银子,一目了然,张月从中拿出一个,掂了掂,递给张宇轩。
张宇轩还没见过这么大的银子,之前接触的也就是10两重,不到一斤的重量。但这50两一锭的银子真是沉甸甸的压手,因为银子密度高,不大的一块将近四斤重。
这要是有些小说里描写的随身带着几百两银子,随手扔给别人50两,真能给别人砸死。要知道这个重量,跟一般的流星锤都没什么区别了。
张宇轩仔细一看,块状的银子两边上翘,整体像一个马蹄形,而不是后世那种中间鼓两头翘的元宝形,上面刻着两排小字“银作局, 雪花银五十两重”。
看完之后,张宇轩正准备将银子递还给张月,结果张月已经让人把银箱关上了。
“这个就算是给你的酬劳了。”
“这么多银子……”
“收着吧,反正又不是我掏银子。”
不是自己银子确实花着不心疼。
交付完毕银子后,典史和主簿就告辞前往酒楼复命了。
张宇轩跟着张月一路去了漕运码头和马运所。他们这边的主事,连官员都称不上,更没有资格去城门口站在冰雪寒风中迎接,只能在各自的府邸衙门烤着火、品着茶。
张宇轩给他们结清了银子,又被拉着喝了茶,张月还得回李成栋那边,出来马运所,就能看到连接北方的官道上,连绵不绝的从北方逃难过来的难民。
张宇轩沉思了一会,叫住的走在前面的张月,“张月兄……”
之后的几天,陈嫣天天被邢夫人叫去聊天,徐州地方官员们更是一天一小宴,三天一大宴的大肆宴请高杰等一行人。
张宇轩每天带着胡萝卜去马运所骑马,学习养马的知识。有时候也去小教场和新兵们一起训练,熟悉鼓令旗帜。
不少士兵都跟着包有义,一块喊张宇轩大哥。有时候还有互相之间比试拳脚的,张宇轩练的那几下子,趁人不备打几下还行,硬桥硬马打起来就相形见绌了。
军中有不少武艺高强的,张宇轩也学了不少军队中的搏击术。
还有一点就是在城北桥边新搭了两个小棚子,一个煮粥,一个蒸馒头。也不吆喝、也不叫卖,只要从北方过来的难民,每人一碗热粥、一个馒头,救活了不少人。
在城北过了庆云桥北面,远处的官道上又有一群逃难的难民,他们正麻木的拖着脚步。
经过的地方,正是张宇轩最初被驴车老汉所救的那个小山包。
“孩他娘,趁着没下雪,我们抓紧时间赶路。”
人群中有着一家四口,虽然风尘仆仆的样子,但看气质以前的家境还不错,只是此时也是面黄肌瘦、步履蹒跚。
刚刚说话的男人,二十七八岁,身上还背着一个两岁多的小女孩。原本健壮的身体,一路走来也佝偻了不少,脸颊上胡子拉碴的,饿的都有点凹陷了。
身后的女人更是面黄肌瘦,凌乱的头发撒在额头,也顾不得打理,从眉眼上看,以前也是个眉目清秀的碧玉般姑娘,只是瘦脱了相。
女子消瘦的手上还牵着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小孩子还不知道为什么离开温暖舒适的家,然后一直走、一直走。
正是长身体的年龄,饿的脑袋都大了,男孩眨巴眨巴眼睛,“娘,我饿……”。
只是此时带的干粮前一天就吃完了,女子闻言疲惫的抿了抿干裂的嘴唇,低头轻声说道:“胜儿乖,再往前走就有吃的了。”
“倩娘,苦了你了,听说快到徐州城里,等进了城我就去找吃的。”
女子虚弱的挤出了一丝笑容,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重振大明,从崇祯上吊开始》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