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25章 山重水复藏脏洞柳暗花明封门石(1/2)
石壁开金像,香山倚铁围。
下生弥勒见,回向一心归。
竹柏禅庭古,楼台世界稀。
夕岚增气色,馀照发光辉。
诗寄《腊月八日于剡县石城寺礼拜》,作者是唐代山水诗人孟浩然,说的是他在开元十八年,到浙江嵊州参拜弥勒大像的旧事。
闲话不表,咱们书接上文。且说性空接说到乐山大佛藏脏洞里的隐秘:“当初发现的藏脏洞,只是一个高三米、宽一米、深两米的小洞窟,的确是人工开凿的,但是里面就只有废铁、铅皮还有封口石——那是被认为唯一有价值的东西了,因为那石头是宋代的记事残碑,为重建天宁阁时候留下的。”
“当时现场有两位专家说,他们一个说这些废铁与铅皮应是盗墓者留下的,时间应该不会太久,大约在清末民初;另一个说,这些废铁和铅皮也应是宋代遗物——也就是说,如果乐山大佛的藏脏洞如果以前真有啥佛宝,也在宋代或者以后重修的时候清空了,如今没得有啥子佛宝。”
“那块碑呢,如今还在吗?”我忙追问。
“是的,那块碑是很重要的线索。只可惜‘文革’期间,那块碑暂放于海师洞,后来一乱就搞丢了。”
我还是不死心:“大佛这么大,难保没有其他的洞窟和地宫吧?”
“没有,绝对没有!”性空表现出少见的不耐烦。可能自觉失态,他又轻声解释说:“几年前,中科院派人来到乐山大佛,用先进的雷达探测器,对大佛进行了长时间的探测和扫描,好像是叫‘地质雷达无损检测’。那次探测的的目的,是看看大佛内部有没有结构上的风险,据说用的地质雷达电磁波将能深入大佛几十米,最深可以到70米。”
“探测的结果呢?”我急切地问。
“据说是探测了好久,但最终的结论却很简单,只是说大佛部结构基本稳定,没异常情况,至于啥子宝藏,只字未提。”
其他人此时的感觉恐怕和我一样,仿佛兜头浇了一桶冷水……
“阿赖耶识映七识,
五分明理步维艰。
瑜伽行罢十七地,
上生极乐兜率天。”
我轻声念着金函经卷上指向乐山大佛方向的偈子,满腹的疑云一筹莫展,禁不住长叹一声。
慧明师父仿佛看穿了我的心思,微微一笑说:“到目前为止,从云冈到莫高窟,如果说哪个线索指向性最精准、最合于佛法的,那恐怕就是乐山大佛了,茂才先生不必叹气。”
我瞪大眼睛看着他。
“术业有专攻,易经风水是你的强项,可《瑜伽师地论》却是我研读半生的经义啊。”慧明师父又是一笑。
我顿时明白了:“法师已经胸有成竹?能不能向我们开释一下?”
正在这时,性空按照待客的惯例,邀请我们赶赴码头,乘游船远观大佛,慧明师父就收住话头,摆手示意我同去。
船至江心,大佛的全貌越来越完整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从游船甲板上看去,大佛两侧沿江崖壁上,还有身高一二十米,手持戈戟、身着战袍的护法天王像两尊,崖壁上还有数百个佛龛和龛石刻,造像千余尊,形成一个庞大的石刻艺术群。尽管历时一千二百多年,风化严重,但石窟群呈现出的盛唐气象依旧能清晰可见,很容易就让我想起龙门石窟、莫高窟和云冈石窟——看来至少在盛唐时期,汉传佛教的影响力已经远及四川,在华夏民族中广为流传了。我转眼看慧明师父,突然发现他的神情完全不像平素那么淡漠和从容,而是凝眉瞪目,仔细地看着这佛龛和佛像,让我也禁不住回头仔细查看起来。
弃舟登岸后,我们在性空的带领下,再次回到凌云寺,与在那里等候的陈强、孬蛋以及韦俊杰等人会合。
性空告诉我们,凌云寺也建于唐朝,早于乐山大佛,开凿大佛后又有扩建,但是当初在寺院已经毁于历代的灭佛运动和兵火,如今寺院的主体是清代建筑。
寺院后面的一座塔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其实早在游船上瞻仰的时候,就觉得宝塔气势不凡,已经引起了我的好奇。性空特意带我们去瞻仰了一番,告诉我们说,这塔叫“灵宝塔”,又名“凌云塔”,塔建于唐代,晚于乐山大佛,砖砌的宝塔有十三级,结构很像西安小雁塔。
登塔眺望,西面江水似天外泻来,北面则能鸟瞰乐山全城,确乎是气象万千。性空说,当初修建此塔的目的,主要还是作为三江合流处的标志。大佛是为了镇水保平安,灵宝塔则起了灯塔的作用,让船工提高注意力,以便安全渡过急流险滩。
回到客堂,虽然有其余知客僧和韦俊杰等人陪着,但是孬蛋和陈强还是等得抓耳挠腮,早就不耐烦了。
“我算是倒了大霉了!”孬蛋粗声粗气的埋怨着:“回回都是你们去游山逛水看风景,我们在这干等,下回说啥我也不当这冤大头了!”
“好啊,”我没好气地回他说:“下回不用你守护金函了,你想看啥都行,中不中?”
“啥?”这一下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洛阳风水师》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