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四十五章 致良知(1/2)
来到庐陵知县任上没多久,他就发现,庐陵境内不仅盗匪猖獗,而且极好诉讼。每天都会收到上千份告状的状子,更让人头疼的是,又恰逢大旱,粮食颗粒无收,瘟疫横行,城内还火灾频发。
“玛德,这庐陵什么情况,每天那么多状子,这不是全民告状嘛?芝麻大点的事都要诉讼,大人,你看,张三家告李四拿了他家的一块砖,就把人人家给告了,这是金砖?”绿林很无奈的说。
“哈哈,绿林,庐陵真的是一个很神奇的地方啊,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名人辈出啊。唐宋八大家的欧阳修还有大诗人杨万里,南宋名相周必大,文天祥也是庐陵人,就连本朝的第一才子解缙五朝元老杨士奇也是庐陵人。”徐爱调侃到。
“害,没办法啊,我华夏延绵近五千年,肯定要换新的血液,才能够绵延至今。”
徐爱:对啊,从有隋建立科举以来到现在,这一千年来庐陵这个地方出过三千多个进士。平均三个人里就有一个庐陵人。前前后后出现过十几个状元。
绿林:怪不得,这几天我发现他们不仅喜欢打官司,也很喜欢吵架,听说前任知县走的时候都快奄奄一息了。
王阳明:早在建国初期太祖皇帝都已经建立了关于庐陵的这种情况,开始挺有效果,但是,后来就一发不可收拾,愈发严重。
绿林:先生,你可要想想办法。要不然我们没有交代到龙场,就交代在这了。
王阳明:此时就有我来处理。
他下令,把整个县分为多个地区,每个地区有最年长者担任区长,有什么事找他,他解决不了在来县衙告状。
果然这一招挺实用,大大的减轻了县衙的压力。
“大人,为什么让那些最年长者来担任区长,告状的人就少了跟很多啊”绿林问道。
王阳明:因为每个人都我良知,就是人人本来具有的清净光明的本心。他们不过是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来闹得不可开交,其实都是放不下面子,当我让那些年长的人来主事,既然庐陵这个地方文化浓郁。那,尊老爱幼也已经深入骨髓,所以老者说的话还是很有份量。绿林啊,依着一些事来用心去体会,道理都在生活之中,根据此方法,来找到你的那个颗本心,那颗本心就是——致良知。
绿林喃喃道:致良知。
绿林继续问道:先生,在我那个时代,做任何事任何行业竞争压力都很大。想找一份工作都很难,他们都需要学历和经验。我也刚毕业,没啥经验,就想找一份适合我自己的工作,看了好多工作,都感觉这都不适合我,你说我该怎么办。
王阳明:你在是在做利益判断,而不是在做价值的判断。我们应该做价值的判断。虽然我不知道你们那个时代有什么工作,倒是大夫应该还有吧。
绿林:有
王阳明:假如你不想做大夫,你的的梦想是做大官,但是你并没有做官的能力。你只有救死扶伤的能力,但是你感觉这挣不到钱。此时的你只是衡量利益而不是在衡量价值。做官固然比救死扶伤鲜光亮丽,但是救死扶伤意义更加重大。只做利益的判断就违背了知行合一,更违背了致良知。
绿林:此话怎讲,我只不过想找一份能让我快乐,能够管的住我的柴米油盐,能挣到钱养活未来的妻子孩子和年迈的父母。难道,这样做也违背了良知?
王阳明:绿林兄,你先不要着急,听我慢慢道来。“致”本身是兼知兼行的过程,因而也就是自觉之知与推致知行合一的过程。良知是虚的,也可以装出来,但是前面加个致就不一样了,这就是要将知识与实践、功夫与本体融为一体。
你为了柴米油盐而苦恼,但是,如果昧着良心去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那这一生过着还有什么意思。
绿林:是我愚昧,我还是没听懂大人说的什么意思,还是不知道要做什么。
徐爱:致良知,用心去体会吧,反正不去做那些偷鸡摸狗之事就行。不要衡量利益,要衡量价值和自己的良心。
王阳明:绿林,当你的一个念头从脑海里出来的时候,只有你自己知道,但是这个念头是善是恶,是是还是非,只有你自己的良知知道。良知是我们每个人有生俱来的,但我们首先要达至良知,才能启用良知。
绿林:先生,既然我们每个人从出生都有良知,那为什么还要致呢?
王阳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我们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似是而非的事情,而这些事情都在影响我们的侵染我们的良知,使其受到蒙尘,每一个错知错见都会为我们的心添一丝阴翳。当心蒙尘时,我们就无法清晰、准确地看待这个世界。达至良知的过程,就是拂去“内心的阴翳”、还自己一个明镜的心,这也就是一种大境界。
徐爱:没错,我们应该在混浊的世界,有一颗明镜的心,不被世俗所污染,良知自然而然的不被蒙蔽。
绿林:哈哈,先生,你的这个观点和佛家的很像啊,佛家不是有谶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所以,历史的遗憾到底是什么》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