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36章 捐钱助军(1/2)
形势持续恶化,朝野上下全都坐不住了,朱由检却稳坐钓鱼台。
明朝立国至今,己经累积了无数沉疴,最大的问题就是土地兼并,只有通过大规模地屠杀宗室,屠杀豪强,屠杀官绅,才能将土地释放出来,农业生产才能回到正轨,社会才能恢复稳定和繁荣。
朱由检做不到的事,李自成、张献忠、高迎祥、罗汝才帮他做到了。
四川的宗室、官绅、地主被杀绝了,所有的土地都回到了农民手中。
陕西早就没有宗室了。
山西、河南、湖广的宗室也被杀了大半。
全国的土地兼并问题大为缓解。
崇祯七年七月初八,朱由检又在文华殿中召开朝会,京中五品以上在任官员卸任官员悉数出席,偌大的殿宇被挤得水泄不通。
朱由检头戴皇冠,身穿龙袍,端坐在龙椅之上。
曹化淳手执拂尘站在左侧,王承恩手执拂尘站在右侧。
殿中的气氛肃穆而压抑。
曹化淳往前走了半步,唱道:"皇上驾到,众臣早朝。"
众臣山呼万岁。
曹化淳又照惯例唱道:"有本上奏,无事退朝。"
孙承宗奏请调袁崇焕、卢象昇、孙传庭平叛。
朱由检说道:"平叛肯定是要平的。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户部工部速速奏来!"
毕自严报了一篇账,毕懋康报了一篇账,钱粮累积起来缺口甚大,白银缺了一千二百万两,粮食缺了三百八十万石。
朱由检环视一遍众臣,缓缓说道:“有国才有家,国亡了,家也就亡了。你们世受国恩,现在正是你们报效国家的时候。你们不是嚷嚷着要朕剿寇吗?各尽所能捐钱捐粮吧。"
大殿中陷入可怕的沉默。
孙承宗率先说道:"臣捐银五万两。"
朱由检说道:"孙首辅一向清正廉洁,家无余财,五万两是你的全部家当了吧?就捐三万两好了。"
孙承宗道:"臣还有些余财,房屋田产俱全,捐五万两银子也不妨碍臣安养晚年。臣老了,不中用了,求皇上放臣回乡养老。"
朱由检笑道:"朝中正是多事之秋,等过了这一阵子再说吧。"
孙承宗无可奈何地退下。
有孙承宗开了这个头,功勋显贵文武大臣也不好意思捐太少。
张惟贤、徐文壁、朱纯臣、李国祯也捐了五万。
徐光启、杨嗣昌捐了三万。
温体仁、周延儒捐了两万五。
六部的尚书侍郎,都察院的御史,大理寺卿,科道的言官,有捐一万的,有捐八千的,有捐五千的,三千的,两千的。
朱由检的老丈人,嘉定伯周奎捐了八百两。
朱由检的脸被打得啪啪响。
一千余名朝廷高官,共捐银二百九十万两。
对这个数字,朱由检已经万分满意了。
他又从内帑中拨出一百六十万两银子,凑够了四百五十万两银子,再从广东、福建、浙江、南直、山东征了五百五十万两银子。
等钱粮筹集修差不多了,朱由检命郑芝龙调集水师船只,由长江运送孙传庭所部人马西征,讨伐李自成。
命蓟辽总督袁崇焕率所部人马入陕,会同洪承畴讨伐高迎祥。
命黑龙江总督卢象昇率所部人马入晋,会同曹文诏讨伐张献忠。
命两广总督陈奇瑜率所部人马入豫,会同郑崇俭讨伐罗汝才。
号令一出,朝野上下无比振奋,都觉得寇乱很快就要平息了。
袁崇焕离得最近,是最先得到命令的,他率领辽东军四万精锐,沿着长城,经过蓟镇、宣府、大同,历时四十六天,长途奔袭三千里,抵达榆林镇,与洪承畴会合。
一下子来了这么多援军,洪承畴欣喜若狂。
盘踞在贺兰山脚下河套平原一带的高迎祥,共有六万人马。
高迎祥自知不是辽东军的对手,急忙收拾粮草辎重马匹金银细软,向河西撤退。
袁崇焕和洪承畴路猛追不舍,一直追过武威、金昌、张掖、酒泉。
高迎祥带着手下人马没命地往西跑,袁崇焕和洪承畴没命地跟在屁股后面追。
嘉峪关是明朝最西边的一座关隘,终年风沙漫天,干旱少雨,饮水极其困难,只有八百人驻守。
高迎祥一举夺取了嘉峪关,凭借险隘阻击袁崇焕、洪承畴。
双方在嘉峪关一带展开激战。
河西走廊一带荒凉贫瘠,袁崇焕和洪承畴得不到给养,近十万大军已经断粮了,陷入进不能进退又不甘心的两难境地。
高迎祥的处境更加艰难,嘉峪关中根本没有存粮,而嘉峪关往西是八百里寸草不生的戈壁荒滩。
洪承畴打算诱降高迎祥,然后尽数杀之。
高迎祥早知洪承畴的德行,根本不上当,天亮时分,带着手下四五万人马,徒步穿越八百里荒滩,占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崇祯:朕本天骄,中兴大明过分吗》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