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33章 抓“舌头”(1/1)
鉴于此,我国政府决定在合适的时候给越南点教训。用一位中国领导人的话说,就是“小朋友不听话,该打打屁股了”。
刘羽飞所在的第六侦察大队已经作了战前动员,每个人的请战书也已经递交上了大队。侦察作战训练也在加紧进行。刘羽飞每天都在长、短枪支射击,跨越障碍以及搏击训练。他深知“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每天他都要比别人多训练几个小时,就是睡前他也要多做几十个仰卧起坐。
终于,在1978年11月初的一天,战斗任务下达了。由侦察排长程序率领六名战士前往老山318高地进行侦察,刘羽飞名列其中。大队对侦察员们进行了最好的武器配备:每人一把五六式冲锋枪,另配一支五四式手枪;每人一把五三式军用匕首,205工兵铲、62式望远镜;以及子弹、手榴弹,压缩饼干等等。七个人还配备了一个电台。出发前,大队领导作了战前动员,并与每个出征的队员握手,一一送别。颇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气势。
老山面积不大,大概只有八平方公里。但它拥有独特的地形和地势的优势,整个山峰被陡峭的山坡和深不见底的山谷所围绕。顶部则是一片无法攀登的悬崖峭壁。湿漉漉的雾气弥漫在深山老林里,茂密的原始森林中有各种毒虫潜伏其中,伺机袭击人和动物。当地人流传着一句古老的谚语:“猴子难登老山顶,山羊难攀老山岩”。
刘羽飞他们一行七人潜行到了老山。他们身穿绿色军装,头上戴着用柳树枝做的伪装头饰。这身打扮让刘羽飞很是感到心理满足,因为他从小打仗玩就是这身打扮。318高地前埋了有几万颗地雷,稍微不注意就容易触发爆炸。七个人小心翼翼,能绕开的地雷就做个记号后绕开,不能绕开的则挖出来,所以走得很慢。从早晨走到下午,才来到了318高地的下面。此处距离越军阵地只有七、八十米。隐藏在草丛中,不用望远镜也能把阵地上的一切看得清清楚楚。幸亏此时是冬季,雾瘴和毒虫没有那么猖獗,他们才能在这里潜伏了一个小时。
接着,侦察员们又向前方匍匐行进了三十米。这时,他们看到,前面的地堡前只有一个明哨。这个哨兵个子不高,倒背着一把五六式冲锋枪,嘴里哼着歌曲,在地堡前来回的溜达着。侦察排长程序看了一眼埋伏在灌木丛里的侦察员“小土豆”,给他打了一个手势。然后又对刘羽飞做了一个擒拿的手势,便继续潜伏起来。
越军岗哨正在来回走动,忽听有山鸡“咕咕”的叫声,而且离得很近。他不由停下脚步,往离他不远的灌木丛中张望。“小土豆”见自己学山鸡叫成功的吸引了敌哨兵,便又假装山鸡在窝里扑腾。这一下,那名越军忍不住了,把冲锋枪往身后一背,蹑手蹑脚的向着“小土豆”潜伏的位置摸了过来。不一会儿,就来到了刘羽飞的头前。就在越兵要扑向“小土豆”的时候,刘羽飞猛地跃起,一掌劈在越兵的耳根子上。那名越军哼都没哼就倒了下来。附近的我军侦察员将他的嘴贴上了胶布,迅速的将越兵架走了。其他侦察员陆续撤退,程序负责断后。
刘羽飞在前面引路,一会儿就撤离了一百多米,敌人还没有发现哨兵不见了。侦察员们继续猫着腰,向山下树林茂密的地方撤退。就在撤离了四五百米远时,越军发现哨兵不见了,出来了几个人向山下搜索过来。程序赶紧隐藏起来。他用一根带鱼钩的鱼线挂在了越军一颗地雷的明弦上,然后一点点退出了七八十米远。就在几名越军离地雷还有几米远的时候,程序拉响了地雷。只听“轰”的一声巨响,几名越军全都上了西天。
不想错过《再回七十年代之少年英雄》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