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64章 海外(1/2)
第64章 海外
毛骧整个人都傻了,呆愣愣站在原地一动不敢动,生怕陛下和殿下又想出什么别的花样来折磨自己。
但是事与愿违。
朱标兴致勃勃地指了指他,对朱元璋一挥手:
“你看啊爹,您不是说这天底下没有不透风的墙么?但这仪鸾司就是负责去听风声的啊!”
“要是能从仪鸾司里找几个会种地、侍弄过田产的人出来,嘴巴又严实,又都是青壮劳力,这一丁点问题都没有!”
“再花重金雇几个极有经验的老农,仪鸾司的人既能保守秘密,又能盯着那些老农不透露消息,谁敢动手脚就先斩后奏,这岂不是一举两得!”
毛骧:……
这些人说好听了是忠心耿耿的护卫,说难听点,那就是只认朱元璋一个人的死士。
他脖子和额头上的青筋都冒得老高,面色涨红,呼吸急促,扑通一声硬邦邦跪倒在地,死命磕头。
“这玩意儿种一亩地能产出来它们的四倍还多,可粮可菜,放地窖里可以长期存放,跟米面一样,一年四季都能吃得着,你自己说,重不重要?宋慎没告诉张唯,但是咱跟标儿可是都知道的,只是一直在等他拿出来。”
宋慎一愣。
他没管底下学生们各异的神色,自顾自道:
“朱标,张良,你们俩都很认真,以后要继续努力啊!”
饼倒是画得挺大,可陛下他们难不成还真信?
他按照自己记忆中的方法,交代张唯要挖个地窖把土豆先放一段时间,等到年关前后,先用清水浸泡土豆,把土豆弄催出芽来,后面的工序等催芽成功再说。而且这还不能全给催芽了,要留上一部分种,避免第一次催芽或者种植失败。
又是一天工作日。
上辈子的宋慎是个彻头彻尾的城里孩子,并不知道怎么种地,但这不妨碍他有个来自东北的老铁室友。老铁家里就是专门搞马铃薯种植的,没事的时候就老跟他们这帮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家伙唠嗑科普,也就是这样他才能误打误撞地说出个一二三来。
全天下,任谁走漏风声,他们也不可能。
朱元璋眼睛一瞪:
“你知不知道这东西有多金贵?知不知道咱肯把它交给伱们去弄,是对你们的信任?”
“大家上次的考试卷子,我已经都批改完毕了。”
教室内,众人面面相觑。
“据我所知,起码在你们那个世界上,没有。”
…………
周末很快就过去了。
这问得……好吧,确实是祖龙的风格。
宋慎招来朱标,等他一边发,自己一边说:
朱元璋默然,良久后才嗯了一声,使劲拍了拍他的肩膀。
“若最后没能把土豆种好带回来,臣提头来见——不,所有参与种地的人都提头来见!”
毛骧期期艾艾地抬起头,看向朱元璋:
他犹豫了一阵,决定今天就讲这个。
要是换成玉米红薯或者水稻,那他可就彻底抓瞎了。
“来,班长替我分发一下!”
印象里,要在江浙一带种植土豆的话大概一二月份就可以开始,换算成农历差不多就得到腊月,还有一段时间。
说完,宋慎主动走下讲台,给两个成绩最好的尖子生各自发了一朵小红花。
“我回去仔细思考了一下,虽然咱们需要考试,但其实这毕竟没有高考,没必要弄得那么应试教育。”
一零四.二三三.二四三.一八四
“陛下,请陛下放心,臣就算是拿鞭子抽,他们也得把这事儿给仔仔细细做好了!”
“土豆要是真能种好,能救活多少张嘴,你知不知道!”
不止朱元璋自己……过去元末乱世那些年,谁家还没有饿死过几个人呢?
毛骧的家里,仪鸾司那些年轻后生们的家里,真正死于战乱的普通百姓恐怕并不算多,反倒是缺粮才是真的能迅速持久地要人性命。
没人不想要更多更好的粮食。
“陛下,仪鸾司那帮小伙子几乎算是臣看着长大的,十来年了,他们个个都卯着劲儿想给您当刀子,可这会儿您让他们去当锄头……这会不会种地还不好说呢,他们怕是没那股子劲去干活啊。”
朱元璋叹了口气:
“稻子、麦子,一亩地能有个三四百斤,算好的了吧?”
朱元璋:!!!
除了毛骧这种从起家时就跟在朱元璋左右的心腹外,里头的年轻人都是战乱年间失去父母的孤儿,十几年前就被秘密收养起来,等朱元璋立国登基之后他们也慢慢长大了,便逐个成了仪鸾司的人。
朱元璋狠狠一巴掌拍到了毛骧身上,比朱标还要兴致勃勃:
“对啊,标儿说得有道理啊!这天底下,没人比你们更让咱放心的了!”
仪鸾司的人员组成并不算复杂。
短暂的两天休息时间里,宋慎其实并没有真正休息多久。
话没说完,毛骧这辈子头一回壮着胆子打断了陛下的话。
宋慎关好了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我在大明开历史辅导班》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