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42章(1/1)
面对该投降夏侯渊还是于禁的抉择……
昌豨想到自己与于禁乃是旧交,便选择了向于禁投降。
在昌豨投降后,军中诸将皆以为昌豨已降,应当交给他的父亲曹操处置。
结果。
于禁却是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你们难道不知主公经常说的命令吗!在大军包围之后才投降的人,不能赦免他的罪。遵行和执行法令,是事奉君上的气节。昌豨虽然是我的旧友,但我其可以因此而失节!”
之后,于禁与昌豨诀别,陨涕而斩之。
便是他的父亲在听闻于禁所为后,都感慨道:“昌豨不向我投降,而选择于禁,是命运啊!”
也是在那之后,他的父亲曹操越发的器重此人。
……
司马懿时刻在留意着曹丕的神情变化,等到曹丕反应过来之后……
他这才说道:“严律军法是没错!”
“可若是为了维护军法而不惜杀掉自己的故友,则是有些过犹不及,显得不近人情了。”
“这样的人。”
“若是得势之时,将士们或许会居于其威严而死战,同僚可能会因其得主君器重而不愿交恶。”
“可。”
“一旦其失势之时,将士不会为其归心,同僚不会为其求情。”
“故此,在下可以笃定……”
“选择孤臣一道,厉行军法的于禁。”
“不死则已!”
“死则必是无葬身之地。”
“这样的人,是没那么容易投效于人的。”
“纵是投效了,也会是一个潜在的隐患,连累其身后站着的那位公子。”
司马懿给出了其对于于禁的评断。
若是曹凯在此,定然会对司马懿所言惊为天人。
因为于禁历史上的结局,真就如司马懿所断言的这般。
襄樊大战,魏军大败于关羽之手后。
哪怕魏国朝野都清楚于禁是迫于曹仁的军令而屯驻樊城北部的低洼处(汉水河道的改道处),才使得关羽抓住机会水淹七军,兵败被俘的。
哪怕他们清楚,七军之败曹仁要担负很大一部分责任。
可在最后需要有人对战败之责背锅时,
他们还是将于禁推出来了作为替罪羔羊,背负起了战败的罪责。
曹丕更是顺水推舟的,在于禁转还魏国后通过羞辱的方式逼死了于禁,维护了魏国襄樊之战后战败的体面。
究其原因。
不正是于禁性格太独了吗?
独的不近乎人情。
以至于无人替他求情。
最后,当他所忠的主君都选则放弃他的时候……
他的死。
也就成了墙倒众人推的必然。
可惜,曹凯不在,自然也听不到司马懿这等精彩绝伦的关于于禁为人的分析。
至于曹丕。
在听完司马懿的讲述之后,也是听的叹为观止。
结合于禁一直以来给他的印象……
他发现,其人好像确实如司马懿所言的这般……独。
“仲达,那张辽呢!”
“缘何你会说其……够识时务?”
对此,司马懿的解释只有一句。
“张文远若是不够识时务,当初吕布死时……”
“他就已经死了!”*
不想错过《曹魏天子》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