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五第52讲(1/5)
舍利弗,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旷劫来,心见清净,如是受生,如恒河沙。世出世间种种变化,一见则通,获无障碍。我于路中,逢迦叶波兄弟相逐,宣说因缘,悟心无际,从佛出家。见觉明圆,得大无畏,成阿罗汉,为佛长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心见发光,光极知见,斯为第一。
舍利弗:这位尊者修的是眼识。他不用意识心分别,一眼看到就知道这个事情的来龙去脉。他有这种功夫。
我旷劫来,心见清净:「心见」,是直接以第七识一精之明而见,通过眼睛这种直觉,不用思维就能知道。舍利弗也是古佛再来,是示现释迦牟尼佛的上座弟子。如是受生,如恒河沙:恒河沙数的生生世世他都是修眼识。
世出世间种种变化,一见则通,获无障碍:比如看到一个人,他当下就知道这个人无量百千万亿年来是什么情况。想都不用想,这些情况当下就现前,用直觉就看到,当然讲出来就变成意识心。但是他通过意识心来讲,并不是通过意识心来见,他一看就知道。他这也是一种禅定功夫。六祖讲,修这种功夫是上上等根机的人。所以舍利弗修这个法门呢,也是吃了很长时间的苦才修得。
可是《法华经》《楞严经》这个法门,下下下下等根机的人都能一步登天,你说这个法妙不妙?你说这个法到底是上等法,还是中等法,还是下等法?
我于路中,逢迦叶波兄弟相逐:舍利弗能够抓住当下。他本来已经带领一百个人在修行,他也有野心,想取代老梵志作为那些修行人的领袖。当明白了迦叶波传了佛陀的因缘法以后,他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受,所以当下放下我执,服从真理。当然,舍利弗也曾经碰到过马胜比丘并听其传了四句偈子,而当下证道。至于碰到马胜和迦叶波谁先谁后,这不是我们要研究的课题。
有些人非常执着自己修习的法门,非常执着自己的老师,非常执着自己的同修,他不愿意向外迈开半步来寻求真理,所以真理到他的面前却擦肩而过,这种人很可惜。
从佛出家。见觉明圆,得大无畏,成阿罗汉:这里的「见觉明圆」一定是一心三藏,只有一心三藏圆融、圆满、圆通。「大无畏」也体现出一心三藏的功德妙用。禅宗不能生大无畏,他一切相都要破掉,一切相对于他们来讲都是有所畏。这个「大无畏」就是心外无法,法外无心,都是自己。一切法都是我,谁怕谁啊?
为佛长子:因为舍利弗是智慧第一,往往代佛传法,教化众生。并不是说他是佛生下的儿子,而是讲他是佛的首座和尚——除了佛,就是他能代佛做主。从佛口生,从法化生:法由佛传,人由法化,所以依此类推,是不是「从佛口生」啊?我们不是讲你从哪里来的?你不要讲妈妈肚子里来的,那妈妈肚子从哪里来的?妈妈的妈妈的……姥姥的姥姥的……肚子里,可不是耍贫嘴。成佛、成菩萨、做人、做鬼、做天、做牛、做马,都是「从法化生」。
这个法就是随心应量,就看你一天到晚心里怎么想,嘴巴怎么讲,手脚怎么动,由善业之法而化,形成这种因缘。那么来世如果投人道的话,借助于爸爸妈妈这个缘而现出来。是先有了你这个人才决定了借助于哪一个爸爸妈妈来现出你。到了第七层天以上,能自己变自己,不需要通过任何的途径。
「从法化生」,这个最大的法就是看心怎么想,一切的业都是由意业所支配。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其它吃饭、穿衣、走路,都在修行之中;他吃饭、穿衣再也不是为了贪、嗔、痴,他心里已经平衡,走路都是修行。不需要刻意地去想,他就是在修行。不想的时候就是无分别智,想的时候就是有分别智。无分别智跟分别智同时在成就你,哪有不成佛的道理?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心见发光,光极知见,斯为第一:我舍利弗修的这个法门叫「心见」,眼睛一看到什么东西就能明白它的来龙去脉,这是无量劫以来所成的功夫。这个「光」就是智慧,在佛法里叫「成所作智」,也就是五种俱生意识转为成所作智。「光极知见」,这个知见就跟凡夫的那种眼识、耳识、鼻识是一样的道理。但开智慧的人,他已经知道了极点。
普贤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已曾与恒沙如来为法王子,十方如来教其弟子菩萨根者,修普贤行,从我立名。世尊!我用心闻,分别众生,所有知见。若于他方,恒沙界外,有一众生,心中发明普贤行者,我于尔时,乘六牙象,分身百千,皆至其处。纵彼障深,未得见我,我与其人暗中摩顶,拥护安慰,令其成就。佛问圆通,我说本因,心闻发明,分别自在,斯为第一。
普贤菩萨:是专修耳识,与舍利弗眼识这个道理是不是一样的?他就专门用耳朵来听,注意,这个听不能加入意识心,一定是直觉。你只管听,听听听他心静到极点的时候,他一定会灵感爆发。他们讲到底都是在修禅定,只要你认真修这个法就能明心见性。我已曾与恒沙如来为法王子:普贤大行,一念而入无量法界。
十方如来教其弟子菩萨根者,修普贤行,从我立名:「普贤行」集中体现在十大愿王。第一个是礼敬诸佛,首先要知道诸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印广法师【楞严经】讲记全集》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