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5章 景颇族建筑(1/1)
景颇族建筑
景颇族建筑以竹木等材料为主,房屋类型因地区不同而有所变化,大体可分为半山、山头、水傣、德昂四种不同风格的建筑。建筑多为长方形土屋,由土墙、木板壁、蔑笆、茅草等材料构成,火塘是居室内的中心部位,中心位置固定在营柱上,通常由几个人同时围坐烧烤或围绕火塘取暖。居住区的外围筑起篱笆或木栅栏,内设房屋和畜厩。
半山景颇族的村寨散布在山坡上,呈带状分布,依坡就势,错落有致。房屋多为木结构,呈长方形,有火塘和壁炉,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堆放生产工具和杂物。屋顶由几根木柱支撑,木柱之间用竹篱笆捆扎连结。屋顶可防水,也可作畜圈或堆放粮食。屋顶的缝隙和壁炉的烟道可做为制陶的窑口。
山头景颇族的房屋建筑在山顶平台上,平台一般较大,有的住家是一个小竹楼群,形成独立的自然村寨。有的用竹篱笆或木板围起院墙,篱外种植一些果树和花草,环境较为优美。屋顶铺瓦片或瓦筒,以防水和防晒。村寨一般距离水源较近,交通方便。住房一般比较宽敞,设有主室、客房和储藏室等几个部分。
水傣和汉藏等其他民族接近的景颇族建筑,基本上已和邻近民族相同。总之,景颇族人民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非常强,建筑就地取材,简陋实用。走进景颇族山区那古老的村落中可以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即同一个家族、同一个寨子的人外貌都非常相似。据说这就是同一血缘的“共貌”现象,有如藏民见到另一血缘的人要跳下去磕头的同胞情结一样,显得极为和谐而感人。这就是古老的建筑“心理文化村”中的民族血缘历史文化内容所造成的共貌现象。由此可见景颇族古村落建设所包含的文化因素内涵极为丰富、历史极为深远。
景颇族建筑特点
景颇族传统民居以竹木结构为最多,也有石房。景颇族建筑的最大特点是就地取材,形式多样。
一、竹楼
景颇族竹楼是一种典型的景颇族民居建筑,是景颇族传统民居的代表形式,主要分布在半山地区及江坡、山麓地区。竹楼呈正方形或长方形,四周用竹篱笆或木篱笆围合,内部为空地。屋内一般有7根柱子,分为主柱和副柱,柱子主要用竹篾捆绑,也有少部分使用铁钉或木钉捆绑。房屋由底层、堂屋、中堂、楼上几部分组成。底层用来饲养家禽、家畜和堆放杂物;堂屋用来会客、吃饭;中堂供奉神龛和祖先灵位;楼上是卧室。景颇族居住的竹楼为干栏式建筑,是一种高脚楼。这种建筑主要为了防止潮湿和虫蛇侵扰,同时又可通风、防雨。
二、木楞房
木楞房是景颇族最古老的房屋形式之一,主要分布在山区。木楞房是用削成一定长度的同一圆形木段相互叠垒而成的房子。木楞房墙厚而坚实,利于御寒和抵御高山寒风。屋顶双斜面,覆盖草排或谷草。木楞房一般较小,仅能容下火塘和卧具,仅供一人烧火取暖。由于山区寒冷多风,这种小木楞房可以常年居住。
三、石板房
石板房是居住在半山区的景颇族为了适应地理环境而建造的一种石板房。这种房屋以石头为墙基,用木板做屋顶,屋顶正中间凸起,上面覆盖瓦片,四周辅以竹篱笆或木篱笆围合。石板房一般比较矮小,具有较好的保温性能。由于石板房为石头结构,因此比较坚固耐用,同时又具有较好的保温性能,是山区景颇族比较理想的居住形式。
四、石棉瓦房
石棉瓦房是居住在半坡地带的景颇族建造的一种石棉瓦房,也称为“瓦拉瓦”。这种房屋主要使用石棉瓦和木材建造,墙体采用木板或竹板拼接而成。石棉瓦房一般为两层建筑,上层为饲养家禽、家畜的露天场所或仓库,下层为住房。石棉瓦房具有良好的通风和采光性能,同时也比较坚固耐用。
总之,景颇族的建筑特点主要是就地取材、形式多样、结构简单、坚固耐用、注重通风和采光。这些特点既反映了景颇族的生产力和技术水平,也反映了景颇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同时,景颇族的建筑也体现了其民族性格和文化特征,如勇敢、团结、勤劳、进取等。这些特点也成为了景颇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研究景颇族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不想错过《中华民族志》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