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29章 阿帆谈《解惑》-樊登(1/9)
这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一个非常著名的思想家——E.F.舒马赫写的,他认为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看待周围的这些事物,包括看待我们自己都应该从整体思维的角度出发,也就是我们应该把世界看作一个整体,而不是看作割裂的原子和分子。
史蒂芬·柯维说,他所创立的七个好习惯里面,最重要的那件事就是人具有选择的空间。这个观点就是受到这本书的启发,而且我读完这本书之后,给我最大的冲击在于它真的帮我们解决了特别多非常难以解决的问题。
比如说我问大家,你们觉得我们对待孩子是应该宽松一点好,还是应该严格一点好?你说严格一点好。那你严到这个孩子完全没有个性,可以吗?那你说宽松一点好。宽松到完全没有教养,可以吗?很难吧?我们做一家公司,这家公司是应该追求效率,还是应该追求公平?是公平最重要,还是效率最重要?
这些问题在我们过去的思维方式当中,你发现它都无解,都没办法。最后孔子只好提出了一个方法,叫作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就是合适就行,至于这个合适的度怎么把握呢?孔子也不知道,柏拉图也不知道。但是这本书的作者在最后一章给了我们一个特别有意思的解决方案,我们讲到最后的时候,可以逐渐把它揭晓出来。
首先我们要了解作者的出发点,他认为我们的思想当中需要有一张更加完备的、更加健康的思维地图。有一次他去列宁格勒旅游,到了以后他就想去找几个很著名的教堂,结果发现地图上根本就没有。然后他就问当地人,他说我要去找那几个教堂,为什么这儿没有呢?那个当地人就说地图上就不印教堂。所以他当时就感受到:如果你手上拿的这张地图是错的,你要找到你想去的地方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而且你能找到哪个地方,取决于别人想在这个地图上印些什么。
他就反思,在年轻人的教育当中,你会发现我们总是习惯于学校教育给出的地图。就像我们所有的人从小到大,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这么学完,我们对于自然界的了解、对于人生的了解,我们学的都是学校教育给到我们的这张地图。所以你会发现,很多学生上完了大学以后,走到社会岗位上,发现什么都不会,还需要从头到尾地摸索一遍,原因就是那个地图上根本就没有标我们的生活有多么复杂。
这中间起到转折作用的思想家,就是让人类逐渐地放弃了整体的思维,转向细节的、分裂的思维。作者认为最大的影响来自笛卡尔。大家知道笛卡尔是一个很伟大的思想家,他曾说过什么样的话呢——因为笛卡尔太崇拜科学,太崇拜技术——所以笛卡尔说:人不应该为任何无法与数学和几何学的论证相媲美的对象劳神。
在笛卡尔看来,如果一个东西,你不能够用数学和几何学完美地表现出来的话,就别想它了,那玩意没用。所以从笛卡尔往后,你看到了牛顿、看到了爱因斯坦,包括我们现在的量子力学,就是尽量地细化、尽量地找到科学的证据。如果没有科学的证据,你说人有没有独立的意志?对不起,你得告诉我它的物理表现是什么,如果找不到这个物理表现,我就不认为它存在。
所以从笛卡尔这时候开始,大家认为只有找到无可置疑的真理,才是真正的真理。但是这本书的作者舒马赫就说,无可置疑的真理就是全部真理吗?有很多东西是我们没法证明的、没法看到的,但是它在起着作用,而这些东西往往比我们能够写在课本上的那些公式、那些方程式、那些分子结构的作用可能更大。
接下来我们看,他是怎么看待这个世界的。他认为这个世界最少有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什么呢?就是矿物质、无机物。比如,这个桌子是一个无机物,那么这个无机物的特质是什么呢?我们就把它叫作m,给这个无机物起一个代词,叫作m。它是一个不动的东西,一个没有生命的东西,是可以研究它的分子结构的东西。
那么比这个无机物高一个层次的是什么呢?是植物。植物和无机物比起来的区别,就是我们很明显地知道植物是有生命的,我们看到植物会生长,植物会吸取营养,发生光合作用。那这个有生命的植物比这个无机物多了点什么东西呢?没法总结。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判断,我们说这是有生命的、这是没生命的,但是这个有生命的比这个没生命的到底多了点什么呢?
那好,我们既然说不出来,我们把它叫作x。我们把m+x代表为植物。这个x是什么呢?x就是生命力。你说生命力的方程式是什么?不知道,但是你能不能判断这个植物是有生命的?如果你可以判断这个植物是有生命的,那么你一定知道这个植物身上有一些东西,是这个桌子所没有的。那个没有的东西,我们就把它叫作生命力,所以植物是m+x,这个大家都能听懂。
第三层到动物。动物很明显比植物更复杂了一点,动物跟植物的区别是什么呢?动物又多了一层东西,叫作意识。就是动物有反应:狗会叫、狗会表达、狗会跑来跑去,它比植物就要复杂得多。植物有生命力,但是你没法看到它有意识。你推它、你砍它、你把它拉倒了,都没关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我的第一个二十二岁》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