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31章 金山卫(1/2)
金山卫,最早在吴越时期就有兵士戍守。到了南宋,为了拱卫京城临安,更是成为军事要冲,且驻扎水师。
因金山沿海,是重要的战略要冲,明朝第一位皇帝朱元璋批准,在华亭县小官镇东西一带设立一处卫级的军事机构,因与海中金山相望,故名金山卫。
并在小官镇的镇区基础上构筑卫一级的军事城池,因此名叫——金山卫城。金山卫城在洪武十九年(1386)完成,方鸣谦任第一任指挥使。
加之来自倭寇的不断骚扰,朝廷在华亭县的盐业集镇筱馆镇设卫筑城。
金山卫隶属于南直隶,又与镇海卫、威海卫、天津卫,并称明代四大名卫。其中,金山卫筑城最早,筑城面积最大。
明朝樊莹曾作 《登金山卫城楼》曰:
“孤城周匝倚江干,大海微茫人望宽。蜃气丰收初霁日,潮声渐细已迥澜。。。”
金山卫城仿佛一头镇海神兽,守护着当地百姓。卫城西达乍浦,守杭州湾咽喉,绵亘几百万米的沿海地带,堡墩林立,“兵防严整,屹然为东南一雄障。”
金山卫的码头此刻停靠着一大两小三艘船只,待停稳后,杨康一行人下得船来。
路过一片稀稀疏疏的水田,走过护城河的吊桥,穿过空旷的校场,就到了金山卫城城墙之下。
在原小官镇原有基础改建的这座卫城。城周长十二里三百余步,高二丈八尺。城墙历经八十余年定形,开始的时候为土城。
永乐十六年(1418年)改土为砖,成化元年(1467年)改砖为石。两次改材同时还加高城五尺。城外有护城河,深1丈宽9丈,改砖墙时加深4尺,加宽2丈。
时金山卫作为边防重城,共设9座城堡,除卫城大本营和松江城外,其余7座均沿海而建,散置于卫城的东、西两侧。沿海还建有35座墩台和39道塘堤,防卫来自杭州湾的倭寇。
城门口歪歪斜斜的猫着两个小兵。说是兵,但是衣衫不整,衣服洗的发白,猫在背风口的地方缩手缩脚。
杨康手执任命书与官印,带着徐有顺的侍卫——徐四、张旭马迪陈海生几人进城后直奔卫城的指挥使官署。
徐有顺担心杨康初来乍到不熟悉官场的套路,为了免去不必要的麻烦,特意让侍卫徐四跟着。
徐四名义上是国公府派来的特使,也有暗中保护杨康的意思,这时候自然走在前面,手拿国公府的文书,杨康落后半步,来到了官署门口。
“我乃徐国公府特使,有重要公务交代,叫你们的指挥使出来。”徐四鼻孔朝天,看都不看门口的守卫。
卫兵忙接过文书瞧了,点头哈腰的请了几人进了官厅入座。
“特使大人,指挥使候承祖大人,带队杭州湾伐木去了还未归来,小的这就去请同知大人过来,请稍候片刻。”
入坐刚吃下一口茶,就见一个胖子灵活的跑了进来。
“不知特使大人驾到,下官李四有有失远迎,恕罪恕罪!”
“嗯,原来是李大人。我这有徐国公府文书一份,要交给金山卫参将侯大人,侯大人呢?”徐四大大咧咧道。
“侯大人组织砍伐木材去了,可能要耽搁几天。侯大人不在,卫中一切事宜暂有下官负责。”
“这位是新来的千户大人,杨康。今日本特使除了公务之外,就是特意陪同杨大人前来就职。”徐四给李四有介绍道。
杨康起身拱手:“下官杨康,初来乍到,叨扰李大人了。”
李四有心思急转,介绍起来:“目前金山卫下辖七个千户所, 即前、后、左、右、中、中前、中后7个千户所。前、后、左、右四个千户所的所治均设于卫城内,守卫大本营卫城。 中千户所守卫松江城;中前千户所守卫青村城;中后千户所守卫南汇城。”
“现正有中前所、中后所的两个千户空缺,不知杨大人有多少人安置?”
“下官随行共八十人,都是少壮男丁。想把他们都弄去屯田,不知李大人方便否?”
李四有犯了难,金山卫按建制是有士兵一万一千多人,但是实际只有一半不到。
朝廷的几次加饷本还可以勉强度日,但是这几年金山卫南涝北旱,收成不好,交不上税收逃跑的军户比比皆是。年年的倭寇抢掠更是难以忍受。许多田地都已经荒废。
自然剩下的田地也是有很多,都被几个军官瓜分完毕,大多数军卫兵现在早已经沦为各个军官的佃户。侯大人又不在这。
按大明的建制,一户要分去五十亩田地的。这八十男丁算八十户,就要分去四千亩。。。
不能让我一个人吐啊,得都吐出来一点才行。打定主意的李四有忙道:
“此兹事体大,分拨田地之事,下官还需与参将侯大人商议,请特使原谅则个,下官会尽快拿出章程来。”
“不是有两个千户空缺么,先安置下陈大人一行。不然都没地方歇脚。”徐四一脸的不乐意。
“下官省得,不知陈大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奋斗在明朝末年》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