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二十六章 义学阿瞒(1/2)
他虽然不擅长作诗,但这并不妨碍他借用别人的诗句。
反正用的是后世之作,张玉乔也不会察觉。
于是他高声吟唱:
“朔风吹雪野茫茫,一曲胡笳泪万行。
犹胜琵琶愁出塞,李陵台畔月如霜。”
张玉乔闻之心弦一颤,她从未料到李小军竟有如此才情。
此诗虽写三国时的蔡文姬,但又何尝不是在说她张玉乔自己呢?
张玉乔心中轻叹,她与蔡文姬的遭遇竟是如此相似。
想当年,蔡文姬被匈奴掳走,被迫下嫁左贤王,即便在塞外,也时刻怀念着大汉。
而她,被鞑子俘虏,不得已嫁给了李成栋,身在清营,心却想着大明。
李小军通过这首描绘蔡文姬渴望归汉的诗,不仅传达了他对张玉乔当前处境的理解,
更在激励她,像蔡文姬那样,离开李成栋,重回大明的怀抱。
就在张玉乔心潮澎湃之际,又听到李小军继续吟唱:
“不惜千金赎蔡姝,阿瞒高义古今无。
独怜他日王髦剑,北海何曾贳两雏。”
此诗更让张玉乔心动不已。
诗中通过赞颂曹操救赎蔡文姬的义举,含蓄地表达了李小军也愿像曹操那样,将她从鞑子的魔掌中解救出来。
张玉乔心念一动,随即弹奏琵琶,轻声唱和:
“曾历沧海知水深,除却巫山难觅云。
初见将军英气存,丹心一片照汗青。
岁月同窗情已深,忠诚不渝守故园。
月下曹营思先主,愿君知我意绵绵。”
唱罢此曲,张玉乔羞红了脸颊,丢下琵琶,转身匆匆离去。
李小军反复琢磨着她最后的两句诗:“月下曹营思先主,愿君知我意绵绵。”
他心想,“曹营月下思先主”,表面写关羽在曹营中对刘备的思念,但对张玉乔来说,“先主”二字,既可指大明,也可指他李小军。
而“愿君知我意绵绵”,其意更是不言而喻,既表达了对大明的眷恋,也似在向他李小军倾诉衷肠。
李小军不由得心生感慨,这便是才女张玉乔的才情与机智,一句诗便巧妙地表达了对大明的思念与对他的倾慕。
在广州皇宫内,佟养甲临时下榻于此。
此刻他正在御花园中漫步,见李成栋走来,便出声道:“李提督,你的帽子戴错了。”
李成栋闻言一惊,急忙摘下帽子查看。
那是一顶青金石顶的帽子,乃四品官员所戴,而他作为提督,理应戴红宝石顶的帽子才对。
李成栋心中暗叹,因李小军之事搅得他心神不定,出门竟连帽子都拿错了。
他望着手中的青金石顶帽子,那绿蓝色的宝石在他眼中显得格外绿。
李成栋和佟养甲在御花园中商议了一整天,都是关于起兵攻打肇庆的计划,疲惫至极。
回到齐王府后,他们像猪一样沉沉睡去,仿佛要把整天的疲惫都驱散掉。
当第二天清晨的阳光洒落,李成栋醒来,发现张玉乔并不在身旁。
他心里琢磨着,他的爱妾定是在全力以赴地帮他劝降李小军,他真心希望她能成功。
早餐时,他边咀嚼着食物,边盘算着。如果张玉乔再次劝降失败,他就决定杀掉李小军。
他得不到的人才,也绝不能让其他人得到。
吃完早餐,他准备更衣出门,手一伸,又拿起了那顶青金石帽子。
他微微一笑,轻轻将帽子放回原处,心想,这定是府里哪个粗心的人,把自己的帽子误放在他这里了。
而此刻的李小军,正在潘家大院中焦急地等待着张玉乔。
他心里忐忑,昨日她羞涩离去,今天还会来吗?
正当他陷入沉思时,门口响起了动静。
李成栋的亲兵打开了大门,张玉乔慢慢地走了进来。
李小军注意到张玉乔的神色有些异样,便询问道:“师妹,你怎么了?”
张玉乔默默地摇了摇头,指了指大院深处的卧房。
李小军领会了她的意思,领着她走进了那幽静的卧房。
这里地处深幽,即使发出一些声响,外面的亲兵也难以察觉。
一进入卧房,张玉乔就紧张地关上了门窗。
然后,她从裙摆里掏出了一把菜刀。
李小军心中一惊,他的师妹温文尔雅,此刻却手握菜刀,怪吓人的。
然而,张玉乔却低声说道:“你拿着这把菜刀,架在我脖子上,逼那些门口的亲兵放你走。他们都知道李成栋对我宠爱有加,所以,他们宁可疏于职守被罚,也好过我在他们面前被杀。”
李小军心中暗想,这确实是个好主意。
李成栋会认为张玉乔被我劫持,这样即使我逃走,他也不会责怪张玉乔。
这比其他任何放我走的方式都要高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末将不才,请大清赴死》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