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二章 黄巾(二合一)(2/3)
给流离失所的民众以物质和精神慰藉,使青徐地域成为重要的传教区。
青州和徐州南北相邻,二州的黄巾力量便于联合因此出现“青徐黄巾”并起的局面。同样的自然与生存环境,同样的精神风貌,尤其是深受青徐地域同一宗教因素的影响,使青徐黄巾更易于在行动方面取得一致性。
前期以张角兄弟领导的黄巾起义时,青州和徐州的黄巾虽有活动却未能及时全面发动。而且青徐二州有“四塞之固、负海之饶,可谓用武之国”有利于“青徐黄巾”势力的保存和发展。
连年不断的天灾袭击和朝廷的残酷压迫,已使青徐地域的民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就在青徐黄巾复起的前一年,青徐地域又遭到乌桓部族的侵扰。
就是张纯叛乱时,派乌桓峭王丘力居绕道劫掠青徐那次。
中平五年“冬十月,青、徐黄巾复起寇郡县”。次年灵帝崩、天下大乱,诸郡县起兵,共讨董卓。当时的青州刺史焦和好立虚名而不务实政,董卓之乱时,焦和亦欲领兵西进从讨董卓,无心抵抗青州黄巾的进攻。
北海相孔融,一介迂儒,自命才智当世豪杰不能及,却无务实能力,所任用之人“皆轻剽之才”,既不能提出解决民众经济生活问题的方针,也没有军事抵御能力。
在这样的环境下,青州黄巾得以迅速发展。而徐州地区的形势截然不同。“会徐州黄巾起,以谦为徐州刺史,击黄巾、破走之”“黄巾起,霸从陶谦击破之,拜骑都尉。遂收兵于徐州”。徐州黄巾从一开始就受到徐州牧陶谦以及豪强减霸的联合打击,严遭重创,其队伍一部分被减霸收用?成为清定海岱的一支劲旅。其余的为了保存力量,谋求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北上与青州黄巾汇合。
自此,青州黄巾威势更大。
初平二年青、徐黄巾三十万众入渤海界,欲与黑山合。在此之前,这三十万青徐黄巾曾与兖州泰山郡守应韵短暂接兵。
“初平二年,黄巾三十万众入郡界。邵纠率文武连与贼战,前后斩首数千级,获生口老弱万余人,辎重二千两,贼界退却,郡内以安。”
黄巾的战斗力很强,视死如归,英勇善战不可能被应劲的一郡之兵所败。那么?只有一个可能即前面所说“欲与黑山合”,借道此处不做长久斗争的打算。这三十万黄巾就应指的是汇合后的青徐黄巾。
但是,这三十万“青徐黄巾”被中郎将公孙攒及渤海太守公孙范打败,“斩首三万余级。……死者数万。流血丹水”损失惨重,计划落空。剩下的二十余万在张饶等的率领下返回青州的北海国,因北海相孔融指挥无方,无力抵抗弃郡走徐,黄巾军得以在此养生息。
至于那些留在青州的,未与公孙瓒交战的,则因为刘备以雷霆之势诛杀管亥,都开始安分守己。
再之后,便是青州黄巾西进兖州,杀任城相郑遂、兖州牧刘岱?一路势不可挡取得巨大胜利。但是在寿张遭到曹操攻击后,退回青州。
所以,现在青州黄巾元气大伤,正是收编他们的最佳时机。
至于青州黄巾为什么选择兖州,这就是青兖二州的渊源了。
青州、兖州二州在地理区划上真正存在源于汉武帝时期。
在文献中,最早对青兖二州进行记载的是《尚书?禹贡》篇:“海、仿惟青州。塌夷既略,雜、溜其道;厥土白坟,海滨广斥,厥田斥商;厥田惟上下,厥赋中上;厥贡盐緒,海物维错,岱賦丝、臬、铅、松、怪石,莱夷为牧,其篚糜丝,浮于坟,达于济。”
海即指东海,岱即指泰山,可见自大海至泰山的这一广大地域均为古青州之范围,其西北部则以济水为界,境内有汶水、潍水、溜水等河流经过。
“济、河惟究州。九河既道,雷夏既泽,雍、沮会同,桑土既香,是降丘宅土。厥土黑坟,草繇木条。厥田中下,厥赋贞,作十有三载乃同。厥贡漆丝,厥篚织文。浮于济、漯,达于河。”
据此可见古兖州东南据济水,与青州相临,西北则以黄河为界,包括济水至黄河的这一片地域。
东汉人班固依据汉代人的地理观念,将青州、究州的存在追溯至务时。据《汉书·地理志上》记载,“壳遭洪水,怀山襄陵,天下分绝,为十二州”,其条下颜师古注曰:“九州之外,有并州、幽州、营州,故曰十二。”
可见,根据《汉书》的理解,早在务帝时,青州、究州之名即已出现。
《汉书?地理志》还记载,“殷因于夏,亡所变改”,周攻灭商后,则“监于二代而损益之,定官分职,改禹徐、梁二州合之于雍、青……”,其下颜师古注曰“省徐州以入青州,并梁州以合雍州”。
《汉书·地理志》认为,到周代时,《禹贡》中的徐州被并入青州之中,兖州的地理范围则进一步东扩,将泰山囊括其中。西汉武帝时,随着国力的增强,进行了大规模的开疆扩土,“攘却胡、越,开地斥境”。
元封五年(前106年),汉武帝仿照上古时代人们对行政区划的构想,“初置刺史部十三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天志》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