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27章 催眠治疗(2/3)
瞬间进行催眠状态的方法;2慢速催眠,即逐渐使受术者进入催眠状态的方法。
6.按受术的人数来分:1个别催眠,即施术者对单一受术者进行催眠;2集体催眠,又称小组催眠,即对一群体同时进行催眠。
7.按距离来分:1近体催眠,即面对面的为受术者催眠;2远离催眠,即施术者与受术者相距甚远进行催眠,如电话催眠、书信催眠和遥控催眠等。
8.按客观因素来分:1自然催眠,即受客观自然条件的影响产生的自然的催眠现象,如汽车驾驶员出现的公路催眠等;2人工催眠,由施术者来进行的催眠,即他人催眠。
9.按催眠程度来分:1深度催眠,即受术者达到深层催眠状态,如呈僵直或梦醒状态;2中度催眠,即受术者达到中层催眠状态,如呈无力、迷茫状态;3浅度催眠,即受术者进入浅层催眠状态,如呈宁静、肌肉松弛状态。
10.按催眠对象和手段来分:1人的催眠,即使人进入催眠状态的催眠术;2动物催眠,即使动物进入催眠状态的催眠术;3麻醉药物催眠,即应用麻醉药物,如阿米妥钠、硫喷妥钠等麻醉药物,使人进入催眠状态;4非麻醉药物催眠,即用无麻醉作用的药物作为暗示性刺激,以达到催眠的方法,如使用葡萄糖酸钙等药物。
一般睡眠状态和催眠状态的区别。
睡眠,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生理心理过程,与进食和性行为共同构成了人的基本需要。睡眠与觉醒构成了人的基本生理节律,正如呼吸交替、昼夜交替一般。人在睡眠过程中可以恢复体力、休息精神、积聚能量、蓄势待发。如果强行剥夺睡眠,会造成人体不同程度的生理节律紊乱,甚至导致身心疾患。
睡眠障碍,包括器质性睡眠障碍和非器质性睡眠障碍,以后者比较常见。非器质性睡眠障碍中,又以失眠症为代表。失眠是一种持续相当长时间的对睡眠的质、量不满意的症状,包括入睡困难、睡得轻和早醒。失眠既可以是伴随于各种躯体、心理障碍的一种症状,也可以独立作为一个疾病。因此,治疗失眠是一项综合的任务,不仅要治失眠症状的“标”,更要治引起失眠原因的“本”。
催眠治疗的任务是为被催眠者解除痛苦,带来放松和快乐,恢复身心健康,而不仅仅是帮助其睡眠。
人在睡眠时,身体不一定是放松的,如睡眠的姿势可能导致躯体局部受到压迫而紧张,由于呼吸节律的改变可能引起机体的缺氧,有时睡醒一大觉仍感觉不到轻松反而越睡越累。同时,睡眠时的精神状态不一定是安定的,如睡眠中大脑仍在活动,表现为做梦。恶梦使人精神紧张,乱梦使人精神恍惚,美梦使人精神失落。而在催眠治疗的过程中,人的身体放松,呼吸平缓,精神集中,杂念减少,实际上较睡眠更为有效,可以理解为一种事半功倍的休息方式。这也难怪有人在接受催眠治疗之后感慨道:“可惜时间过得太快了,意犹未尽,真不愿醒来啊!”
以下介绍一种简单的自我催眠方法:腹式深呼吸自我催眠法。
练习者轻装坐在靠背椅上,头微低,下巴稍微内收,松肩坠肘,后背靠椅子的靠背,双手交叉轻放在下腹部的下丹田处(肚脐以下位置),两腿稍弯曲,双膝、双脚与肩同宽,脚尖向前,双脚平行,全脚掌踩实地面。亦可仰卧、站立或自然匀速地步行。无论哪种姿势均要求保持全身放松。练习时尽量选择安静、通风的场所,双眼和嘴自然微闭,舌头放松,尽可能地减少外来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觉刺激。
嘴闭合不漏气,完全用鼻子慢慢吸气,慢慢呼气。吸气时,胸部与腹部同时向外隆起,感觉肺部吸入了大量的空气而使横隔膜往腹部下压,使腹部鼓气,置于下丹田处的双手感觉到腹部向外逐渐鼓出。呼气时,胸部与腹部同时向内收缩,仿佛空气逐渐从鼻孔处向外排出,双手感觉到腹部向后面的背部和脊柱方向压进,协助胸部将空气排出。胸、腹部同步吸气的方法,须反复练习,直到熟练掌握。
当练习者熟练地学会吸气时胸腹部同步鼓出、呼气时胸腹部同时缩进后,双眼微闭,聆听身旁的指导者按秒针速度念“1、2、3、4、5、6、7”,即念每个数字用约1秒钟时间。练习者按这一速度将空气逐渐吸入体内,当指导者念到“7”时其下丹田处已经鼓起到最高点,仿佛吸入的空气已达到饱和状态,不能再多吸入一点,此时稍停保持1秒钟。1秒钟后,听指导者再按秒针速度念“7、6、5、4、3、2、1”,同时双手协助腹部、胸部向后、向上压进。当指导者念到“1”时,练习者的腹部仿佛已贴近后背的脊柱,胸部缩小,空气全部排出体外。如此节奏,一次呼吸共耗时15秒钟,1分钟共4次深呼吸。开始跟随着指导者念的数字练习深呼吸时,练习者最好心中同时也默念所听到的数字,逐渐掌握读秒的节奏,练习数天后可撤去指导者念数字,按自己默念“1”至“7”数字吸气,停1秒后又从“7”至“1·数字呼气。这一步做到熟练后,就要集中注意力想象将吸入的空气分为7段,记住每秒钟空气到达了身体的哪一个部位。默念到“7”时,空气仿佛到达下丹田顶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生命永恒之西沙拯救》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