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22章 宴席散场(1/2)
距今约300年前,彼时的大唐正如日中天,就像皇帝陛下最爱的霓裳舞一样花团锦簇。所有人都深信,幸福和美好会一直存在,永不消逝。
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动乱倏然而至。
大唐地方上最高的长官是节度使,天下众多节度使中,以安禄山实力最为强大。就是他,和史思明等人一起发动叛乱。叛军一路势如破竹,而朝廷强大的中央军则像泡沫一样一戳即破。前线屡屡战败的消息吓得年迈的皇帝仓皇逃离京城,结果保护自己的禁卫军也在半路上发生了骚乱。愤怒的禁卫军杀死了他们认为扰乱朝纲的奸臣,并逼迫皇帝处死了贵妃。
此时的皇帝不仅威严尽丧,更是失去了年轻时的雄心壮志。他仓促的把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自己跑到四川避难。而年轻的皇帝面对国内糟糕的时局也是一筹莫展。
正所谓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英雄。在这危难关头,一个名叫王邕的人挺身而出,为皇帝出谋划策,举荐人才。王邕出身琅琊王氏,自幼便有神童之名。二十岁时在岳阳楼的一场宴席上,当众写下《岳阳楼记》,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技惊四座。不仅给每届科举添加了一道诗文默写题,还让王邕的名字举世皆知。
没过多久,就连太子也都听说了他的名字,破格征辟他为太子舍人。二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自此王邕便一直跟随在太子左右,除了出谋划策以外,时不时还有佳作流出,每一篇都精彩绝伦,令人拍案叫绝。
如果到此为止,那么王邕充其量也就是个文学家和一个还算不错的幕僚,像这样人历史上比比皆是。但是真正让他天下无双的,便是太子继位并决定重用他开始的。
在王邕地指挥调度下,叛乱很快就被平定。于此同时,王邕也为皇帝细致分析了叛乱会发生的背后原因,指出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客观规律,最后得出结论,想要让大唐江山永固万年不易,必须要进行变法。
皇帝对王邕言听计从,当场拍板,让王邕放手大胆去做。此时王邕携平定叛乱的大功和在军队里一呼百应的威望,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比如在军队里建立军衔制度,并细分职务职责,把以前“军曹”、“校尉”等官职改成诸如“连长”、“营长”等名称。此外在各地地方政务上也加以分权,把从前的“路”改为“省”,将大权独揽的“府尹”、“节度使”等职务统统裁撤,改为权责单一的“市长”、“法官”等等。
改革初始,不少官员都对王邕的做法心存疑虑乃至百般阻扰。不过当王邕在各地兴建大中小三级学校,并改革了科举制度,同时提升了各行各业的社会地位以后,王邕受到的拥护一时无两,变法的阻力也越来越小,无数苦寒之士都能感觉到,自己的未来不再是一片黑暗,而是真正有了出路。
反对者们于是另辟蹊径,他们找到了皇帝,认为王邕的所作所为其实都是在收买人心,实在是居心叵测,不可言说。更有人直截了当的表示,王邕这种做法,正是在效仿当初的王莽,巧的很,这两人都姓王。
然而,王邕却用一件事打破了所有对他的猜忌。在完成了他的改革以后,王邕二话不说,竟是直接辞官回乡,甚至都不等几年看看他改革的成果。
开始大家都以为这是王邕在搞辞让的把戏。毕竟这也是官场上的传统了,每个身处风口浪尖大的大臣几乎都要来这么一手,而且通常要进行三次。没成想皇帝派出的信使到王邕家里传达不许他辞职的诏书时,却惊奇的发现,王邕在上书请赐之后,就把官服印信等都打包放好,自己直接轻车简行出发回乡了,甚至都不等皇帝批准他的辞职。
这下子朝野哗然。自古以来挂印辞官一走了之的不是没有,但是宰相这么做的还是头一遭。皇帝急忙派人去追,再三表示自己绝无猜疑王邕的意思,诚恳的表示自己已经处罚了那些乱嚼舌根的佞臣,并且此时天下初定百废待兴,正是需要宰相大展身手的时候,怎么可以就此弃之不管呢?
王邕非常淡定的拒绝了皇帝的挽留,认为自己该做的已经都做了,接下来顺其发展就好,没有必要栈恋权位。最后还为那些说自己坏话的官员求情,认为自己之前确实大权在握,这些官员出于对皇帝的忠心,对自己有所担忧也是正常的,请求皇帝赦免他们。
这件事让王邕的声誉再上一层楼。那些曾经中伤他的人摇身一变,成为了他最忠实的支持者。而王邕改革的效益也在此后的数年里慢慢凸显。随着国力蒸蒸日上,王邕也慢慢的有了“圣人”的名头,和古之先贤齐名。
像这样大名鼎鼎的人物,怎么有人敢去抄他的诗文呢?好像谁没上过学读过书一样。李修远看着牛文武被架出去的身影,默默地送上一个“傻子”的评价。在他身旁,汤师爷一边喝酒,一边连连感慨此行不虚,就刚刚发生的事,要不是亲眼目睹,那是打死也不会相信居然有人会这么干的。
经过牛文武这么一闹,众人也没了继续以文会友的兴致。很快宴席便散了。丁家、楚家还有梅爷被市长留下谈话。随着其他随从跟着离开,场地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天问沉浮》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