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8章 朝堂搅屎棍(1/2)
在纷纷绕绕的闹剧中,麟德元年的元旦很快就过去了。无非是火树银花、轻歌曼舞、美酒珍馐,看不尽的太平,赏不完的盛世。
这些李显来说,实在是乏善可陈,就算大明宫所有的灯火都点燃,也没有后世西安大唐不夜城的一半亮。
李显觉得有意思的,反而是他好好利用过年这个机会,给自己的宫人和两位老师狠狠的发了一波奖金福利,实现了上辈子过年自己一直想做到但没做到的事情——大手大脚的发红包。
转眼间,元旦假期已经过去,从皇帝到百官都已经从节日的状态恢复过来,一个个班味十足。
早上凌晨五点,大明宫宫门开启。早已等候在建福门、望仙门外的文武百官骑马进入宫门,一路向北到御桥下马,步行到东西朝堂集合,然后在御史的引导下,依次走上龙尾道,进入含元殿参加大朝会。
李治在御座上坐定,群臣三拜山呼,开始坐定议事。对于这种大朝会,武媚娘此时还没资格上场,她只能参加在宣政殿举行的几日一次的常朝。
进入麟德二年,上至圣人下至百官对于这一年的发展规划早就十分明晰。接下来一整年,大唐的所有行为都将围绕一个中心工作运转,那就是——封禅!
在群臣队列前面的太子少师许敬宗率先起身,出列上奏:“封禅事大,需百官协力齐心。
自长孙无忌一案后,中台主官空缺至今。前又因上官仪一案,西台主官刘祥道罢相。如今三省长官中,只有东台主官在位。
臣恐中西台群龙无首,协调不力,沟通不畅,贻误大事。依唐律,三品以上官员任免需圣人专裁。臣请圣人早做决断。”
龙朔二年,也就是前年,李治改革百官诸司名称。李治和武则天是历史上有名的改名狂魔,喜欢改年号,前后改了十几个年号;改官名,把大唐中央三省六部、九寺五监,甚至是后宫的衙门和官职名称全部改为古称。还喜欢改典制规范、改礼仪习俗。
在这夫妻俩手下做事,记忆力不好可不行。比如这许敬宗所奏:中台就是尚书省,西台就是中书省,东台就是门下省。
许敬宗一开口,百官心就开始往下沉。此老儿号称朝堂搅屎棍,最喜欢兴风作浪、搬弄是非,自己好浑水摸鱼。
许敬宗虽然是文人出身,才华学识朝野公认,但是臭不要脸的作派也是朝野公认,全无文人风骨,举止轻浮、见利忘义。
读过的书都被他当作搬弄是非的工具,只要是对自己有利的,黑的都能说成白的,对自己不利的,活的也能给你说死了。
手里那支笔,也被他当作示恩报仇的筹码,让他主修国史,关系好的,就往好了写,关系不好的,就往坏了写。
也就是唐朝还没有“斯文败类”这个词,如果有,那肯定和许敬宗深度绑定。可就是这样一个人,凭借着站队拉踩,硬是在李治这里成为了唯二的三品以上实职宰相,另一个是如今唯一幸存的顾命大臣、司空李勣。
因为几番政治清洗,高级官员空缺,导致朝堂权力失衡、运转不畅,这是正事,及时补充官员也是正论,但由许敬宗提出,好事也变坏事了。
果然,只见许敬宗开口道:“臣举荐大司成(国子祭酒)陆敦信检校西台右相,太子右中护乐彦玮检校西台侍郎。”
东宫太子是储君,东宫官员自然是储官。前朝官员空缺,又一时找不到合适人选,让东宫的人出来暂时顶替过渡一下,在朝中是不成文的惯例。太子右中护乐彦玮的任命,大家没有异议。检校是代理、暂时的意思,但这乐彦玮的检校是真,大司成陆敦信的检校是真是假就不好说了。陆敦信和许敬宗是儿女亲家,俩人关系好的就差穿一条裤子了。
李治不置可否,看了一眼百官最前面的李勣,李勣老神在在,屁股钉死在座位上,一副置身事外的架势。
司戎太常伯(兵部尚书)姜恪率先站出来反对:“西台乃国家政务机要之所在。草拟诏令、呈递表状,事烦而任重。大司成(国子祭酒)职位清贵,一向不理庶务。臣恐陆司成难以胜任。”
许敬宗早就准备好了,就等着有人跳出来呢:“若是平时,姜尚书所言自然在理。但如今,封禅在即,万事以此为重。
非常之事,当托非常之人。自汉光武帝后,封禅古礼至今已有六百年不现世。若要复现,是千难万难。姜尚书是武人,经典读得少,不了解这礼仪的万般繁琐。陆司成精通礼仪典章,以此专长,担西台之任,最合适不过。”
姜恪本来是想彬彬有礼的,被许敬宗一阴阳,没忍住,暴露出武人脾气:“你放屁!朝中精通文史礼乐的多了,以备咨询参谋即可,非要当门下主官吗?
再说了,就是论专业,那也是礼部、太常寺,还轮不到他国子监。如果门下省让国子监上,尚书省就得让弘文馆上呗?!”他一生气,按习惯把旧官名说出来了。
六部官员中,刑部和许敬宗一向有矛盾,因为刑部的主官就是此次被罢相的刘祥道。户部也和许敬宗不对付,户部尚书窦德玄如今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守护好我方女皇》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