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十八章 闻高僧论道(1/2)
觉知大师、觉行大师论道之所在回岳寺的“法堂”。
普通寺院的法堂往往与藏经楼合为一体,第一层为法堂,其上即藏经楼。
但回岳寺的法堂与一般寺院不同,是栋单独建筑,位于大雄宝殿后方。这或与本寺藏经楼的一层,暗藏有去往高僧居所的通道相关。为避打扰,干脆另辟一处。
法堂的中央设有一高台,台高约一米,呈四方形,各边均长约五米。
台上设有两座,名狮子座,相对摆放。
台下四周皆整齐摆放有座椅。讲法论道时,台下四方均仰望台上。
邱逸鸥二人进入法堂时,台下基本已坐满。看到边角处还余有二张挨着的空座,二人就坐了过去。
邱逸鸥每日清扫时都会来法堂,因此并不陌生。但作为听众坐而闻道,乃是第一次。故不免还是有些好奇,东张西望了一会。
不多时,便见二位高僧携一众弟子步入大堂。
二人一左一右走在前面。左边是觉知大师,着一件浅红色袈裟;右边是觉行大师,着一件黑色麻布僧衣。
看年龄,二人不相上下,都在六十左右。看相貌,都脸色红润、两眼深邃、双目有神。看体态,觉知大师偏高,觉行大师偏壮。虽略有不同,但都神采脱俗,一身道骨仙风。
二人皆面色平静,边走边与众人点头招呼。随后径直登上了论道台。
各自走到本侧狮子座前,转过身,面对面合掌互道:“阿弥陀佛。”
台下众僧也皆站起,合掌道:“阿弥陀佛。”
待二位高僧落座后,众僧也纷纷落座。
邱逸鸥望向台上,见觉知大师身后两侧各站了一名弟子,觉行大师这边,身后中间位置多站有一人,虽也着僧衣,却留有头发,未曾剃度。
他虽有疑惑,可法堂肃静,又不便问谢师父。
觉行大师先开口,道:“住持师兄,此次闭关,是否已近悟道?”
觉知大师答道:“师弟,悟道乃是天命,难论距离远近。我只在渐修,未奢顿悟。”
觉行大师道:“师兄不求悟道,又为何苦修?”
觉知大师答道:“师弟,我辈修佛法,只为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修行身苦,若心不苦,自觉圆满,便已足够。悟不悟道,又有何妨?”
觉行大师道:“师兄,修行不取真经,那修行为何?”
觉知大师答道:“师弟,庭前花开花落,尚且宠辱不惊;天上云卷云舒,同样去留无意。我辈修行,又岂能在意得失。”
觉行大师道:“师兄此番,已是空无寂静,跳脱困局。此等境界,已远超于我。”
觉知大师答道:“师弟,心外无物。日有阴晴,月有圆缺,天地有规则。一切,以守住本心,顺其自然为妙。”
觉行大师道:“师兄,佛法精深,武学博大,可有巅峰?”
觉知大师答道:“师弟,山顶之上,皆可称峰,哪处为巅,何需在意?”
觉行大师道:“师兄,山峰之上,何以攀登?”
觉知大师答道:“师弟,登顶前行,万人在后,尤需谨慎。不进,是凡尘,不差;如进,务必入净土,才安。”
觉行大师道:“师兄已能做到对外境没有分别之心,师弟敬佩。今日之言,师弟受教了,自当谨记。”
二位高僧的这场论道,持续了半个时辰,至酉时方结束。
闻高僧论道,邱逸鸥想到了“高僧不负雪峰期,却伴青霞入翠微”的诗句。
二位高僧清心寡欲,长年闭门静修,足不出户,粗布裹身,粗食填腹,虽身不在雪峰,却生活如同在雪峰,借此锤炼意志,提高修行境界。
同时,二人皆用心感受自然环境与万物变化,将自身的修行与自然规律相契合,从中汲取能量,寻求前行正道,使修行始终处于清净、高雅之途。
依次退场后,邱逸鸥随谢师父来到大殿前坪。
谢师父道:“今日刚打扫完,晚饭后就不再清扫了。你且尽管安心修炼。”
又道:“心经今日已经讲完,这二日你再全部温故一番。《允执心经》是贺前辈所传,据我所知,在当代修炼真气的心法中,也是极其厉害的存在,你仍需每日勤加修习。今后,不得轻易跟外人提及此心法,如传授他人,更需征得贺前辈允许,此务必谨记。
邱逸鸥连忙领命应答。
谢师父停顿了一下,接着道:“后日,我便开始教授你一门武技。寺内西侧,藏经楼旁,靠围墙处,有片竹木林,平日人迹较少,待早上清扫完后,我们便选在那开始。”
邱逸鸥心中一喜,赶忙道谢。
他未曾想谢师父除了传授真气修炼心法,还会教他武技。
入回岳寺前,他完全是个武学的门外汉。这些时日,虽称得上正式开始修习武学,然谢师父为人严肃,除了心法外,甚少与他谈及其它武学内容,故对武技,他依旧是懵懂如初。
但他又不敢发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吹尽狂沙》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