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四章(四)奶奶和三叔(1/1)
奶奶是在逃亡的路上去世的。
当时逃难的时候,村里很多本家的亲戚都是向南跑,大多是在浙江一带落脚。考虑到二儿子韩英欣在山西的军队里任职,为了一家人能有个照应,韩宗明计划让三儿子韩英浩带着母亲逃到太原落脚,没想到刚逃到石门市(今石家庄市)奶奶就生病了,而且病得很重,没有办法,只好在石门市住下来治病。
奶奶的身体本就比较瘦弱,加上又病又怕,治疗了一段时间病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一天天加重了。他们刚开始是租住在一家客栈里,日子一长,客栈掌柜的担心人死在自家店里影响生意,就明着暗着撵他们出去。再加上住旅店开销太大,时间长了也确实负担不起,韩英浩就在石门市区盘下来一间杂货铺,依靠做小生意维持着生计,一家人也搬进了杂货铺的后屋里。
在这期间韩英浩一直和北平的妹妹韩英秀保持着密切的书信联系。他们除了相互传递着家中的信息外还交换着对国家、对民族未来的想法。信中韩英秀告诉三哥她在石门市有一位亦师亦友的朋友王先生,有机会可以找他聊一聊,肯定会受益匪浅。
让韩英浩没有想到的是,他还没有去找王先生,王先生居然主动到杂货铺来找他了。这位王先生没有多说什么,只是说受韩英秀所托过来探望伯母。其后,王先生隔三差五就会到杂货铺来探望奶奶,有时带来一些药物,有时带来一些吃食,和韩英浩的关系也逐渐熟络起来了。渐渐地也偶尔请韩英浩帮忙采买一些东西,或者给别人捎个口信。时间一长韩英浩和王先生成为了无话不谈的朋友。
这一天王先生把韩英浩约到自己的住处,非常郑重地说:“英浩,经过这段时间对你的了解,我知道你是一个思想进步的爱国青年。实不相瞒,我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今天正式征求你的意见,你愿意为党工作吗?”
韩英浩早已经猜到了王先生的身份,只不过没有说破而已,所以听到王先生捅破这层窗户纸时并没有感到惊讶。他只是不太理解王先生所说的“为党做工作”是什么意思。于是韩英浩问道:“您的意思是要我加入共产党吗?”
“怎么?你不愿意?”
“不不!我当然愿意!只是觉得太突然了。”
王先生拍着韩英浩的肩膀,笑着说:“你要想入党,我可以做你的介绍人。不过入党也没有这么快,还需要履行组织程序。其实前段时间你已经为党做了一些工作,后面还会有更多更艰巨的任务要你去完成,这是组织对你的考验。”
韩英浩握住王先生的手,坚定地说:“我愿意接受党的考验!”
从这一天起,韩英浩正式开始从王先生那里领受党交办的工作。不久他的入党意愿得到确认,并承担起了情报传递和敌后交通网的组建工作。一年以后,王先生调离了石门市,韩英浩改由中共heb省委直接领导,成为了一名重要的敌后工作者。
刘雪婷感觉到了丈夫的变化,她没有过多地询问,因为她信任自己的丈夫,也支持自己的丈夫。韩英浩越来越忙,刘雪婷默默地承担起了照顾婆婆的重任。
这段时间里,刘雪婷给婆婆换了好几个大夫,中药、西药也吃了不少,可是婆婆的病情还是一天天地加重了。刘雪婷眼看着婆婆一天比一天消瘦,听着婆婆时不时发出的呻吟声,内心满是无助与痛楚,她尽力给予婆婆最温暖的照料,期盼奇迹发生。然而毕竟没有回天之力,奶奶最终还是病故了。
在那个兵荒马乱的时期,韩英浩没有办法送母亲回家入葬,征得父亲同意后临时葬在了石门。韩英浩由于党的工作需要也没有回老家,两口子在石门市住了下来。
得到父亲去世的消息后,韩英浩带着刘雪婷连夜雇了辆马车,昼夜兼程送母亲的灵柩回村和父亲合葬。
奶奶的灵柩到家后和爷爷的棺木并排停放在西院临时搭起的大棚里。
西院紧挨着“老宅”,北屋与老宅齐平,院子比老宅还要大一些,院子里没有种树,空荡荡的,在这里搭棚再合适不过了。西院的门口就是有名的“韩家小井”。这是一口老井,是韩家祖上花大价钱请人打的。据说当年本想把井打在“老宅”的院里,但是打井的把式勘察后说只有打在现在的位置才能出水。韩家没有办法,又花重金买下了这块地,修建了西院。
这几天,前来祭奠爷爷奶奶的人络绎不绝,没有人顾得上小钟生,他就一个人坐在韩家小井旁的树墩上,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独自发呆。
几天后,韩家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将爷爷奶奶合葬在村南偏西大约三里远的韩家祖坟里。祖坟的边上有一棵高大的古柏,从很远的地方就能看到。这块坟地是从韩钟生太爷爷那辈开始的,韩钟生的太爷爷、老爷爷、爷爷都葬在这里。后来他的父母、大哥也葬在了这儿。
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大柏树早已经不见了,祖坟也变成一片平地,种上了庄稼。幸亏老家的亲戚们将墓碑埋在地下,大致标记出了坟地的范围,才让韩家的后人们回家祭祖时还能够找到方位。
不想错过《走出长夜》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