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八章(三)送别三哥(1/2)
从腊月二十那天起,韩玉川又不得不带着四儿子到离家更远的村子去要饭。他们每人拿了一条破口袋,在凛冽的寒风中低声下气地去敲别人家的门,忍住一肚子的苦水强作笑脸对人说着吉祥话。
到了大年三十那天晚上,爷俩把这些天讨来的干粮全都倒在炕上,然后再整整齐齐地摞起来,堆成了一座小山。这十天来他们收获非常丰富,不仅数量多而且花样还很齐全,有窝头、豆包、馒头、年糕、发糕等等。韩钟生从来没见过这么丰富的食物,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他的心里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反倒有一些苦涩的感觉。
韩玉川轻轻拍着韩钟生的肩膀说:“四儿,挑一个最喜欢的,两个也行。今天过年了!咱爷俩好好享受这顿饭。”
韩钟生犹豫了一下,伸出手去拿了最上面的一个窝头。
韩玉川本想说些什么,可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他默默地走出屋子,眼里噙满了泪水。
初一一早,韩玉川从挺二娘那借来大笸箩,把比较新鲜的干粮挑拣出来,放在笸箩里,搁在阴凉通风的地方晾干冻实。然后再把干粮倒进门外的一口缸里储存起来。为了防止老鼠偷吃,在缸上盖了一块厚重的木板,还不放心,又压了一块石头。
虽然有了这些干粮,但是这个冬天的时间还很长,爷俩也不得不省着吃。所以韩钟生每天还是要在饥肠辘辘中熬日子。
生活虽然很艰苦,可是韩玉川还是坚持要让韩钟生去上学。也不知道他用什么办法解决了学费的问题,在1949年秋收过后韩钟生又开始在本村小学上学了。
学校就设在韩钟生以前住的“卷子房”里。东屋是老师的办公室兼卧室,北屋比较宽敞是三四年级的教室,西屋是一二年级的教室。教室里用砖垛支起几块还算规整的长木板就算是课桌了,凳子都是同学们自己从家里带来的,所以五花八门高矮不一,不带凳子的同学就坐在砖头上。大家也没有固定的位置,后排同学被前排挡住的情况时有发生,好在教室不大、学生不多,所以也不太影响听讲。
院东侧的草棚改成了老师的伙房,年纪大一点的同学轮流负责给老师做饭。
其实学校只有两位老师,一位姓王的男老师负责所有年级的算术课,另一位姓胡的女老师负责教语文。
学校还承担了村里宣传站的职责。韩钟生和另外三名同学被指定为宣传员,每天的任务就是下午放学后举着一个一米来长的大喇叭站在北屋房顶上大声喊出老师写好的宣传稿,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各喊一遍就算完成任务。工作虽然简单,但是每次韩钟生站在高处听着自己的声音向四下传播时还是觉得很威风、很自豪。
韩钟生上的四年级只有一个班,班上同学的年龄差距也很大。那时韩钟生已经13岁了,算是班里的大孩子了,可班里还有好几个比他年长的同学。王铭和马重臣都比韩钟生大三岁,他俩也是班里的尖子生。后来王铭考上了省重点中学,其后又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在bj的一所中学当教师。马重臣考上了河北师院,毕业后回到家乡做了一名乡村教师。
王老师的算术课讲得非常精彩,在他的启发下韩钟生开始喜欢上了四则运算题,每做出一道难题心里总会感到特别开心,渐渐的,啃难题成了韩钟生的爱好。他的成绩也从班里的中游很快提高到了上游的水平,这让父亲感到了些许欣慰。
又到了春耕时节,兵工厂撤销了。韩锦生失去了工作回到了家里。他带回来的一点积蓄很快就用完了,家里眼看又要断粮了。添了劳动力,韩玉川不好意思再去讨饭,于是向乡亲借了一处闲置的房子带着儿子们做豆腐。
做豆腐要先用石磨把泡好的黄豆磨成生豆浆。家里没有牲口所以只能靠人工来推磨。这可是个累活,推着石磨转圈圈,又累又晕。韩钟生可不愿意干,但看着三哥一个人推磨时吃力的样子又于心不忍,只得硬着头皮和三哥一起推。磨一包豆腐要推三个来小时的磨。每天晚饭后韩钟生就和三哥围着磨盘转,直到筋疲力竭才能爬上床睡觉。
韩玉川在儿子们休息的时候把生豆浆放在大铁锅里煮沸,然后盛入一口大缸中用卤水来点豆腐。豆腐质地的软硬取决于点卤水的手法。当地人都喜欢吃硬豆腐,所以他每次点的豆腐都比较硬,虽然一锅豆浆做出的豆腐块会比别人家的少一些,但销路会好一点。韩玉川觉得这样很好,薄利多销嘛,自己和乡亲们都不吃亏。
早上起床后韩钟生去上学,韩锦生就用扁担挑着父亲做好的豆腐,手里敲着木头梆子,到四乡去售卖。忙了一宿的韩玉川也不能闲着,要在家里继续挑豆子、泡豆子,还要照看自家地里的庄稼。
他们家的豆腐实诚,而且既可以用钱买也可以用黄豆换,所以销路还算不错。基本上每天晌午刚过,韩锦生就能把当天新做的豆腐卖完。即便是这样,卖豆腐的微薄收入也只够他们勉强维持生活。
这样过了几个月,麦收过后,韩锦生和父亲商量想要到天津去找工作。韩玉川虽然有些不舍,但考虑到孩子的前程还是表示了支持,并且把家里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走出长夜》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