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82章 人生就像做菜(1/3)
这世上的道理都是相通的,有人顿悟得道,有人格物得道,有人不识字而懂得道,有人饱读诗书而得道。其实道理都是很简单的,只是你有没有去想过而已,就拿这个简单地做菜来说吧。
放什么样的佐料,什么时候放这就会导致出品之后的天差地别。比如说做羊汤的时候不能放花椒八角,等到高汤熬成了,最后再添加佐料。再比如说炒一道菜,油要几成热?什么时间放葱姜蒜,油盐酱醋在不同的化学反应之下就会产生不同的化学反应得到不同的结果。
当然这其中也有另外一个道理,那就是混沌理论。虽说做菜过程千差万别,可是出品的菜总体还是差不多的名字。这是不是就是古人常说的难得糊涂?如果是专业的厨师,什么时间放什么佐料,要达到什么样的火候这来不得半点马虎,因为你就是吃这碗饭的。但是对于普通人而言,稀里糊涂可甜可咸,做成一道掺杂着混沌的家常菜。
细想起来,这可能就是人生的意义。家庭之外术业有专攻,应该表现出专业性。回到家的时候就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糊里糊涂。记得唐朝有位皇帝曾经说过不聋不哑不做家翁。
人生就是这样该清醒的时候一定要打起精神来,该装糊涂的时候来不得半点较真。
杨摩西还是懂的这样的道理的。
日本人在范大成的建议之下,采取了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战略。通过一点一点的蚕食,不断地缩小抗日武装力量的控制范围。本身抗日武装控制的区域就是一些偏远乡村,人口稀少不说,土地也以旱田为主。自古以来建立城镇的第一要素就是解决用水问题。
草原上的牧民是逐水草而居,平原上的农民也是同样的道理,也是尽量靠近河流。但是时日久了以后,人口增加就有了利益冲突,有人为了逃避战乱就远离水源地到了贫瘠的地方。杨摩西所控制的区域以旱田为主,像王家庄这种能够解决水源问题的地方又面临着一个更加严重的问题,那就是海啸问题。虽说海啸不是每年都有,可是一旦海啸涌上来的时候,积攒多年的产业就付之东流了。这也是王家庄村民盖房子的时候总喜欢不断抬高地基的原因,据说清朝末年的时候发过一次海水,据王家庄的老人讲水到了齐腰深的位置。鉴于讲述这件事的老太太是个小脚老太太,身高也就在一米五上下,目测应该不会超过一米五,这样说起来王家庄那次海啸应该有一米来深。
范大成也了解这样的历史,就发动老百姓搬迁。因为县城周边这些年屡遭兵灾,已经是十室九空的局面。孤零零的一座县城杵在那里。范大成就盘算着把这些撂荒的土地给利用起来,许诺凡是搬迁过来的农民,至少一人可以分得五亩水田,至于住宅问题,范大成许诺县城东面的树林可以就地选材,自己弄回去做檩条。其实老百姓那个年月盖房子花不了几个钱,主要花钱的地方就是房梁檩子这些东西。
老百姓盖房子是先和泥,这些泥掺杂着大量的茅草,然后村里的壮劳力就用这些掺杂着草的泥土,用叉子拍打出房屋的框架。到了一定高度之后,再用自己制作的土坯,有条件的起个屋脊使用房梁,没条件的就弄点檩条凑合凑合,那个年月基本上每家每户都会制作房顶防雨的帘布,就是用蒲草或者芦苇制作的。总之就是就地取材,到田间地头到河里去找这些建房子的材料。除了那几根木料,其他的都是自己捡来的,范大成承诺大家可以刨树解决木材问题,这下最关键的问题解决了。当然农民是一个很特殊的群体,看到那些已经没人住的房子,就偷偷的把房上的木料给取下来用,范大成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从发布移民政策以后大概半年的光景,县城周边又住满了乡民。中国人搞种植就是刻在基因里的,很快县城里面的瓜果蔬菜开始多起来了。县城又重现了往日的繁荣。
有人开心就一定有人难过,按道理讲县城繁荣了,大家都应该高兴才对,可是这件事对于杨摩西来说,就是一件不折不扣的坏事,这可能是要自己老命的一步棋。杨摩西没办法只好找柳二娘商量对策。
“现在咱们控制区域内人口流失大概有多少?”
“唉,保守来说走了得有一半。”
“也就是说今年征粮至少少一半了?”
“差不多的意思吧。可是老百姓要走咱也拦不住啊。”
“要我我也走。你想想啊,种旱田靠天吃饭,一亩地打不了一百来斤粮食,水田就不一样了,只要不偷懒打个四五百斤很轻松,要是年景好弄个千八百斤都有可能。再早以前,能在县城附近留下来的,都是家大业大的主。守着这些水田就能过上好日子。咱们这里的人都是哪里来的?不就是从县城逃荒过来的居多?为啥要逃荒?就是因为县城那里的耕地好,老百姓就不停的生孩子,孩子多了咋办?咱们这个地方是长子继承家业,长子拿走家里耕地的八成,剩下的几个兄弟分那两成。最开始的时候还好,土地少勉强能活,可是日子久了经过几代之后,认识越来越多,长子长孙那些嫡系亲属还能好好活着,那些旁支们就惨了,卖了地换钱,然后给人当长工。后来发现长工也用不了那么多,没有土地不说,还没有工作,也没有混口饭吃的手艺,怎么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一条路要走多远才会是尽头》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