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二十九章(1/3)
缅甸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二十多度,五月属于最热的月份,气温常常三十多度,最高可达四十八度左右。而以曼德勒以北的低海拔地区则是缅甸最热的地方。
在烈日似火的高温下行军是一件极为痛苦的事情,虽然有树荫的遮挡,但林间的瘴气与热浪依然将我们死死的包裹住,汗水将衣服全部浸湿。而在炎热的天气中,层层武装包裹的中日两军依然在丛林中疯狂的赛跑着。远征军忙着撤退,日军忙着追赶。双方都咬着牙坚持着,双方都想在这场比赛中取得胜利,只不过他们的动机并不相同,一个是为了荣誉,一个是为了求生。
但在这场比赛中,并不是所有人都在全力以赴,总会有一些例外。在一处茂密的丛林中,一支军队集体躺在树荫下休息着,所有的士兵都三三两两的聚在一块乘着凉,聊着天,吃着东西,顺便再给对方用芭蕉叶扇风解暑,显得十分惬意。
而最让人惊奇的是他们的旗帜,它并不属于缅甸独立党,也不是远征军,而是狗皮膏药旗。日军向来以坚忍和忠诚自傲,放眼望去,在全世界中士兵的单兵素质方面,除了德军以外,其余的都难以超过日军。但此时从这支日军的脸上难以看到坚忍,只能看到舒适与惬意,甚至还有些慵懒。
在队伍的最中间,一名大佐军衔的长官靠着树坐着,他就是这支联队的总指挥官—第五十六师团第六联队长坂田银桥大佐。这位坂田大佐此时正在悠闲地坐着,在他的旁边有两个士兵正在给他扇着扇子,徐徐的微风吹的他几乎有些倦意,但依然打起精神来看着远处雾蒙蒙的丛林深处。
坂田银桥今年三十三岁了。在日军编制中,想要升任大佐起码需要十五年乃至更久的时间。这样看来,三十三岁的坂田银桥能够担任大佐军衔实属幸运。但在他的长官们看来坂田银桥却实在有些可惜了。
坂田银桥出身于日本大阪显赫的家族,日本大阪一直以来是一个商业城市,而坂田银桥的祖辈便是经商起家,是当时赫赫有名的商业家族。在1878年,日本明治维新,坂田银桥的祖父看准了这一时机,选择从政。坂田银桥的祖父坚定的站在了天皇一边,十分支持明治天皇的维新运动。并且在全国推开了效仿西方国家的教育与技术,成了当时最有名的商人与政治家。坂田银桥的父亲则没有跟随父亲进入政坛,而是大力经商。到了坂田银桥成年后,一向目光长远而精准的坂田家族预测到了战争的爆发,于是将自己的儿子坂田银桥送入大名鼎鼎的帝国陆军大学。三年后,坂田银桥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从帝国陆军大学毕业。
在教导坂田的老师看来,坂田无疑是一位优秀的学生,他在战略,战术上都有着独到的见解,并且单兵素质也比其他人遥遥领先,但唯一不足的是坂田银桥对天皇并不十分崇拜,甚至有些满不在乎,对日本的武士道也嗤之以鼻。老师对此并不意外,因为坂田家族崛起于大阪,在那个以商人为中心的城市里,他们对天皇并没有敬畏心(详见本书相关部分)。而老师不知道的是在坂田家族,对天皇没有敬畏心还有另一个更加隐秘的原因:当初明治天皇的维新成功,有一部分原因便是坂田家族的支持,这样在坂田家族的意识里,天皇不像一个统治者,更像是一个合作者。
坂田银桥从帝国陆军大学毕业后,父亲又送他到德国柏林军事学院进修。当时能够进柏林军事学院的名额十分宝贵,只有十人。在柏林军事学院,坂田银桥学习到了欧洲战场的作战方式,大规模的机械作战使坂田银桥大开眼界。一年后坂田银桥从柏林军事学院毕业,在毕业典礼中,坂田银桥获得了教官的赞扬,教官指着坂田银桥对那十个日本留学生说道:“孩子们,我想这是你们中间最伟大的军人!”
回国后,坂田银桥便在陆军第六师团(即前文进攻长沙的熊本师团)担任少佐大队长,这对初出茅庐的坂田银桥是一种肯定。
1937年,卢沟桥事变,中日大规模战争爆发,第六师团进攻中国。战争开始时,坂田银桥并不怀疑这场战争的胜利是属于日本的。坂田银桥认为日本的军事实力虽然比不了欧洲,但攻下中国绰绰有余。而日本之所以发起这场战争是因为日本是个优秀的民族,这个民族却屈居于四块小小的岛屿,而且日本的人口越来越多,那么争抢资源并不是不合理。虽然坂田银桥更希望和平的解决问题,但如果非要发生战争,那也只能如此了。
但随着战争的开始与越来越深入的了解中华民族后,坂田银桥越来越觉得这场战争的胜利离日军越来越远了,三个月的淞沪会战打的几乎有些绝望,虽然国民党的军队不堪一击,但他们的意志力却并不比日军低多少,日军的每一次胜利都取得的极为艰难。但坂田银时依然在全力以赴的进行着战争,在第六师团的士兵眼里,坂田银桥十分的奇特,他不允许日军在作战时有任何自杀式攻击,也不赞成他们进行白刃战,他为自己的联队配上了强火力,以减少士兵的牺牲。虽然他的命令不符合日军的作战传统,但由于他每战必胜,并且代价极小,所以师团长认同了他的作战方式。而他也是第六师团最为锋利的一把尖刀。战争开始半年后,坂田银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三个士兵一个团》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