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二十一章 方案论证会(1/3)
其实,这次这个课题的构想,很早就出现在网上了。21世纪初期就曾经有人在互联网上发表了类似的产品构想。然而限于当时的基础条件,这一构想不具备实际可操作性,所以很快就销声匿迹了。
这个项目里最核心也是最困难的就是承担数百吨上千吨的巨型飞行器的驱动功能的牵引电机,根据其飞行工况的要求,巨大的驱动能力和飞行器自重就形成了一对特殊的矛盾对立。能否有效的实现矛盾两方面的平衡。完成在大推力(升力)和巨量的承载能力的目的,就成为最重要的核心技术难题。
方案论证会议被安排在位于中山门外的东郊风景区梅花山旁四方城2号的南京国际会议大酒店举行。来自国内30多家科研机构、高等学府的100多位顶级专家、教授共聚于此,将在这里举行为期半个月的研讨审核工作,项目方案具体内容将被逐项审核,并提出增补改进意见。这是一次内部的方案审核评估会议,并未邀请外方人员参加。相反,原本和这个项目关系不是很大的国家有关部门也派出了自己下属的几个顶级科研机构的专家参与此会。由于这项目中有几项核心技术构想正好与国家近期某些发展思路比较吻合。所以相关单位参与其中,将更有利于实现技术突破。把一些初步的技术设想代入具体方案验证,从来就是一种很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使未能获得预期的成功,借助这个项目验证出设想中的疏漏之处,也是很有价值的。对以后进一步的工作也是大有好处的。
作为项目召集人,主要责任者的冯教授、自然不会亲自前来安排具体的会务接待工作。鉴于黄秋铭同志在北京中俄协调会议期间对工作精益求精的表现,这个刚被任命为冯教授的执行助理的黄秋铭,非常荣幸的成为了会务组里具体打杂的一员。这个职务实际上也就是一个啥都要管,啥都管不了的工作状态。老教授美名其曰叫做:“让年轻人多挑些担子,让他们在泥塘里多打打滚,这样有利于他们的快速成长。”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对方案的技术审核是分为几个部分进行的。结构总体设计,动力驱动系统,产品空气动力学外形验证。新材料应用及材料性能分析评估。人机工程与自动驾驶,电力供应系统控制。等等。至于运行路线图有关的:自然环境评估,站点、轨道设置和配套工程,能源供给方案,超导供电体系的设置和配套工程这一类和当地实际环境有关的部分,是由俄方负责解决的,中方除了初始阶段提出一些意见建议之外,也只会在中后期再加入其中。
首先审核的是结构总体设计部分:为了同时满足驱动功率和自身重量这矛盾两方面的需求,在初始方案构想中考虑采用了主体龙骨加支撑衍梁的方法。在飞行器纵向轴线两侧安排两条主梁龙骨。相互之间用横向衍梁连接。衍梁铺设地板后正好作为上、下层机舱的分隔层板。两根主梁按一定间距向上、下延伸出弧状支撑相互对接。圆弧支撑与机体纵向按上两下三的要求由副梁串联。支撑梁向机首方向逐渐按比例缩小。机尾部分逐渐扁平,为了减轻自重,主梁,衍梁弧形支撑均采用以高力学性能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为核心的新一代多层碳纤维复合材料来实现。在衍架的内外蒙皮之间预设供电系统和控制线缆管道。机体外部蒙皮采用铝质材料和碳纤维混合模式配置。
动力,配电,光脑控制中心以及货舱均设置在底层。以满足配重及机体飞行稳定性要求。动力舱上层是连接机翼的动力传动构件。驱动电机的主能源供电线缆也是由此受控后分流至两侧旋翼。考虑力矩平衡,此处主梁通过高强度加强型弧形支撑将主梁连接到机舱顶部的旋翼基座。以保证扭力力矩平衡稳定。动力舱后部的下层安排了供电系统的自动化操控室,能源动力输入后的电力总成也被安排在这里。飞行器连接地面供电轨道的内置中空液氮冷却液的超导电缆的牵引索也从这里伸出,并根据飞行器飞行起降要求。自动完成牵引索的收放操作。
机身框架的前后延伸部分根据飞行器空动力学测试后确定的外形设计调整。暂不做具体数值认定。
这样的结构方案,其实也没什么特别之处,老套路,跟过去的普通飞机差不多。就是做一个笼子,外面再根据外形设计要求接上翅膀,罩上蒙皮。对于这样的设计,飞行动力学与工程专业的优秀硕士生徐杰早就吐槽过了,什么没新意,保守,僵化,不思进取,这种原始社会遗留下来的破烂早就该丢进垃圾堆去了等等。身为项目总负责人冯教授的执行助理。黄秋铭可不能这么直接说出来。万一这是哪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老专家或者是某个学术权威搞出来的。这些话说出去,肯定会被冯老头给活活打死的。
坐在审评小组负责人位置上的冯教授把目光投向坐在后面一排的黄秋铭,朝他瞪了一眼。心想:“平时不让他多嘴时,哔哔哔“韶”的很。(韶,南京土话,话痨的意思)昨天还听见他躲在背地里跟那个徐杰俩嘀嘀咕咕的说这也不好那也不成,现在该他说话了,臭小子怎么就没声了?”
黄秋铭见老师瞪自己,心里明白:“这是要让自己上去堵枪眼呀,老家伙忒刁毒了,让我去趟雷,他来做好人。没办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星云》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