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六章 回道观(2/3)
斗里拿下国言的背包,一群孩子你争我抢的,可没有一个去打开背包,不过是都想去背那个包。
这也就是老道教育严格,别看老道已经须发皆白,可是身子骨还算可以。
老道有一根戒尺,那是他从小教育国言的法器,国言要是不听话,犯错了,那是必然会被戒尺打手板的,只不过,能让老道找机会打手板的时候是越来越少,十岁以后,老道干脆把戒尺收了,因为用不着了。
可最近,老道把戒尺又拿出来了,那些到观里读书的孩子,不打上个几次是不成的,尤其是卢老蔫那个淘气的小儿子,挨打最多,可就是不开窍。
如果外面的老师来,一定会对老道的启蒙教育感到不解,因为,在这里启蒙教育是从三字经百家姓开始的,与外面的小学课本完全不是一回事。
不到一个月,这群山里的野孩子可都被老道训得规规矩矩了,至少知道了一些规矩,什么是德育?让孩子从一开始就懂得规矩,这就是德育的基础。
“都别急,给你们买了糖果了,等会就分给你们!”国言笑着说道。
“喔!”几个孩子开心的叫了起来。
山里的孩子都吃过糖球,可都只吃过几次,不是逢年过节,他们没得吃。
道观在龙溪河的对面,与五户村其实是隔河相望的。
这龙溪河其实就是一条山间的小溪,可比一般的小溪又大一些,所以,村里人还是叫河。没有这样的河,村里也搞不起水电站,而且,这条小河是终年不断流,可即便是这样,老道还是让村里人在上面修了一条小坝,形成了一个大约五六亩的蓄水小水库,这基本上保证了村里的发电和生活用水。
在龙溪河上,用简单的木榫结构搭建了一条小木桥,要不说老道是高人呢,这条木桥已经修建了三十多年了,经历了风风雨雨,可仍然完好无损。
没有这架桥,道观与村里的联络就有些困难了,冬天可以踩着露出水面的石头过河,可到了春夏雨季的时候就不行了,所以,老道来了后,就让还是后生的卢老蔫找人搭建了木桥,好在山里别的不多,满山都是木头,还是那种不用砍伐自己倒下来的,被雷劈下来的。原始森林别的不多,这样的木头多。
国言搀扶着老道,几个孩子抬着背包,一起向木桥走去,老蔫则开着拖拉机回家去了,他打算到家里拿点好吃的去道观。
道观已经变了样子,在院子里又搭了一个棚子,下面有几个新做的木桌,木桌的腿都深埋在地下,旁边就是用竹子做的几个凳子,显然,这里是新修的教室。
“爷爷,你这不是又忙起来了?可要注意节劳啊!”国言深情的说道。
“没事,老蔫他们怕我孤单,给我整来这群孩子,借用一个名人的话说,小车不倒只管推,我反而倒是乐在其中。”老道慈祥的看着国言。“你在学校里学的怎么样?跟爷爷说说,哦,你先把那几个孩子打发掉,他们太闹了。”
国言打开了背包,从里面拿出了一包水果糖,然后按照人头,每人给了十个。这是国言花了六毛钱买的半斤什锦糖,孩子们高兴的不要不要的。
“别光想着自己吃,拿回家去给家里人也尝尝,这是新产品。”国言说道。
哗啦,几个孩子拿着什锦糖就飞快的向木桥奔去,
看着天真的孩子,国言似乎有话想说,可又说不出来。
“你是感觉外面没有这里单纯是吧?”老道此时坐在一把太师椅上,“去给我泡茶,今年的新茶不错,你也尝尝。”
说起这把太师椅,还是十年前县里斗地主,破四旧的时候被砸散的,当时老道恰好带着老蔫去县里买盐巴,看没人管,就顺手带回来了,被老道修理好后就成了他在道观的专座了。
国言点头去厨房烧水,虽然道观也有暖水壶,可国言知道,师父那样说必然是要喝用刚烧开的新水泡的茶,用暖水壶里的水泡茶是不行的。
炉膛都不用全部捅开,稍微扒拉几下,打开灶门的封盖,这火势就起来了,跟着,旁边水胆里的热水就翻滚着冒热气了。
这是当时乡下典型的炉灶。只不过,这里烧的不是煤,是木炭和劈柴,平时封炉的时候就用木炭,炒菜做饭的时候就用劈柴。
一把摩挲的黑中透亮的陶壶,放上一把茶叶,然后冲上开水,提起绳子,再拿上两个陶碗,国言就坐在了老道的对面。中间则是一个一米见方的石茶几。
这里,就是老道多年给国言讲学的地方,讲学的规矩就是老道喝着茶水,国言在石桌子边,要么凝心聆听,要么用蝇头小楷在那里记录……
“你说吧,我会听你说的。”老道端起了茶碗开始倒茶,“跟得上学业吗?”
“谈不上跟得上跟不上的,那里的东西在这里都学过了,就是有那么一些内容,我看了几眼也就明白了,实话说,高中语文比您教的国文粗浅很多。”
国言老实的说出了自己在学校里的感觉,
“就是数学,也没有您教的深,现在刚刚开始学习对数和立体几何,到下学期才有三角函数这类的,上课的时候,我其实是在打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山里来的》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