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7章 朝廷缺铜啊(1/2)
在老四的书房万福堂,胤禛接见了李卫,叮咛他几句“办事宜勤,报主以公”的场面话。然后话风一转,问道:“知道此次为什么派你去山西吗?”
李卫点头:“奴才知道,刚刚遇到邬先生,已经指点了我。皇上有意西北用兵,晋商有大用,我一定帮主子守好这块地。”
老四满意点头。管家周用诚在旁边跟着插空指点了几句什么“要出头当人上人,得能为主子分忧。”“主子是龙,你就是云,主子是虎,你要刮得起风!”之类的话。至于这番话是周用诚借机拍马屁,还是胤禛借他的口说出自己的心声,就不得而知了。
而不断被人提到的“皇上”,此时在养心殿暖阁里连打了好几个喷嚏。“谁又在背后议论我!”康熙心想。
康熙回过神来,盯着几案上摆着的三排铜钱。
今天张廷玉与施世纶前来觐见,向他呈献康熙四十七年的制钱式样。每年都要印一批新的铜钱,每年都要送钱样子御览,算是项常规公务。
可这次康熙却看得异常仔细。他端详着这些钱,只见刚刚铸出来的“康熙通宝”铜钱黄澄澄亮晶晶,正面铸着汉文,背面是满文。
分为三排,每排九枚铜钱,共二十七枚。第一排叫‘祖’钱,是铸来存御档的。第二排叫‘母’钱,是用祖钱压印模范出来。第三排‘子钱’,是用母钱模范大量铸印出来,就是通用天下的钱了。因不断反复压印,三排铜钱上的字画越来越粗糙模糊。
康熙边看边问道:“如今市面,一两银子能兑换多少康熙制钱?”
施世纶答:“官价是一两银子兑换兑换一千文制钱。但如今京城市面上是每两银子对制钱八百文。”
清代的货币制度是银钱并用,银就是银子,钱就是铜钱。但银子和铜钱本质是两种货币,各有其价值,在交换中又各有其相对价值,有清一代一直在浮动。官方虽然想让银钱比价固定在官府规定1:1000,在官方直接管理的领域也一直按照这个固定比价来,但实际总是无法实现。
清前期是银贱钱贵,清后期是银贵钱贱。所以黑心的地方官吏就会在银子贵时收银子,铜钱贵时收铜钱。比如在现在的情况下,百姓用铜钱交税,就相当于多交了五分之一的税。
“恩,银贱钱贵。”康熙问道:“为何银钱比价偏离官价?”
“启禀皇上,因为缺铜。朝廷每年铜矿产量,尚不及铸钱用铜之半。所缺铜料,已经从日本尽力采买,仍然入不敷出。”施世纶道。
对于大清的缺铜,康熙早有耳闻。因为缺铜,无法生产出足够的铜钱放到市面上流通,导致清前期铜钱的价格上涨。历史上雍正积极在西南推行改土归流的一个原因,就是西南发现了铜矿,朝廷想要收归国有。而清后期为何又变成银子的价格上涨,自然是因为对外赔款,海量白银外流。
历史上,在康熙朝,为了努力解决缺铜的问题,朝廷选择了外包,就是从商人手里买铜。而这个商人,没错,还是晋商。
说到这里,康熙突然想到了什么,对李德全道:“让太子过来。”
太子被匆忙召来养心殿,一头雾水。他忐忑的跟着李德全走进养心殿西暖阁,见张廷玉和施世纶都在,心想应该是户部的事情。太子仔细回忆着自己最近跟钱有关的事情,只有朝会募捐的事情了,难道是老头儿嫌弃之前百官募捐的太少?
见太子进来,康熙示意李德全赐座,太子小心翼翼的行礼坐下。
康熙指着施世纶对太子道:“今日张廷玉、施世纶来奏报制钱之事,这是大事,你也过来听一听。”
康熙向暖阁外扫了一眼,看到当日受了老八恩惠的那个小太监正站在门口侍立。
于是他清了清嗓子,朗声说道:“施世纶奏说,大清银贱钱贵的问题,如今逾发严重。比之康熙初年,钱价上涨四分之一。比价失衡,上则影响国家财税,下则影响百姓民生,朕甚是忧虑。”
太子躬身回道:“此事儿臣也略有耳闻,主要是我大清铜矿不足。”
康熙点点头,接着问道:“你可知朝廷有何纾解铜缺之法?”
太子胤礽参与政务三十年,对这些问题都有个大概的印象:“听闻主要靠晋商从日本进口铜料。”
“这正是今天朕召你前来的原因。”康熙道:“上次朝会百官募捐,你最终报上来是五十万两。可老八那边,老九胤禟一个人就捐了一百万两。”
果然,就知道叫我来准没好事。太子急忙站了起来,跪下请罪道:“百官乐捐数目寥寥,儿臣办事不利,请皇阿玛责罚。”
“起来吧,朕没有责怪你的意思。”康熙示意太子坐回去:“朕是要告诉你,为何百官之力尚不及老九一人之力?因为老九背靠东南商贾。求财不去找商人,而去找百官,岂不是缘木求鱼。”
又转头道:“施世纶,这晋商向朝廷贩铜之事,你详细说一说。”
“是。”施世纶早有准备,娓娓道来:“顺治三年,朝廷下令:‘凡商贾有挟重资愿航海市铜者,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搅浑大清》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