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75章 粮食与战机(1/4)
再度东行两天,已抵近鸭绿水时,李昭所部遇到了借粮的。
这是同属于一个团的另一支队伍,队正与副队正同时跑上门来,向李世谟借粮。他们言辞恳切,又是吹捧又是诉苦,让李世谟大动恻隐。
只能说,没有亲身去背粮袋的李世谟还对粮食缺乏概念,他开始并没有太多警惕心,险些就要答应下来,但却被李昭及时发觉阻止。
李昭只说本部兵马军粮亦是有限,暂时无法外借。而后,不顾对方言辞恳求,果断将其拒之门外。
为此,李世谟还和李昭有了个小小的争执。
在李世谟看来,所借之物只是军粮,是为了能让诸军吃饱。团结同袍还是颇为重要的。日后要大军团作战时,少不得需和同兵团的各队伍协同作战,若是此时将人都得罪狠了,日后怕是难以想见。
李昭则只是冷冰冰的回了一句:“每队粮食都是一样的,他们吃完了粮食,怎就能来找某等借?若是每人都来借粮,咱们又能剩下多少?”
两人谁也没有说服谁,只是留下了些许不愉快。
随后两日里,上门借粮的队伍愈发多了起来,第三天开始已经有了络绎不绝的架势。
这下,连李世谟也终于感到了事情的棘手。
此时距离鸭绿水已极近,距离平壤也已不到一半路程,可除了他们与极少数几个多带了粮食的队伍,其他大部分队伍已开始缺粮。
三十五万五千规模的庞大军团,每日里需要消耗的粮草是个天文数字。而现在军团却有了缺粮的征兆。
再走下去,怕就是要断粮的节奏。
没有粮食,如何打仗?
当李昭感知到整个队伍有断粮的风险时,他已然嗅到了大败的气息。
也或许,他开始愈发看懂了这一战。看懂了第一次东征高句丽,杨广先生或者说后世的隋炀帝到底败在了哪里。
李昭一路观察、警惕,提前布局、拉关系,却不想最后还是让这大败的征兆显露在了自己头上。
其实,对于粮食问题,杨广先生还是想得周到的。他批给东征军团的粮草完全够用,甚至足够兵团屯兵平壤城下,再围城一段时间的。
当然,这一切都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每个兵士都有足够的力量和耐力。足以每人肩负一千八百斤的负重徒步上千里,并且还能投入作战。
很显然,这个时代的隋军士兵辜负了他们皇帝的殷切期盼。
对此,李昭也感到很遗憾,很遗憾自己没有想尽办法留在辽东城。或许,参加攻城战还能多些活命的机会。最不济,不会有断粮的风险。
这些时日,他一方面帮着李世谟拒绝络绎不绝的借粮请求,另一方面则已开始想办法谋划退路。
其实现在明眼人都看得出,东征军团最好的出路就是即刻后撤!
趁着现在还没有渡过鸭绿江,立刻掉头向辽东城进发。同时派遣信使,催促辽东城下的另一支军团调拨一批军粮向东。
这样,或许在东征军团彻底断粮之前,前来增援的补给能够及时补充到位。届时,大军还有续命的可能性。
李昭也在殷切期盼着,此时他所在的百人队不过只是这三十五万五千人的庞大军团的一小部分。他虽然已因功擢拔,可到底不过只是个从七品散官绥德尉。
他能够稍稍施加影响的也只有一位大将军麦铁杖,而这位将军向来只以勇武著称于世。
现在,他的命运还是被牢牢绑死在了庞大的军团上。
这个时候,他只能寄希望于这些俱都是百战余生的将军们,期盼着他们都能够头脑清醒一些。
可是,他们会清醒么?
-----------------
鸭绿水畔,驻马西望的乙支文德也在思考着类似的问题。
自辽水河畔战败后,乙支文德便开始调集高丽中部的各部力量,抽调各山城守卫,此时已又拼凑了万余军力。
原本这万余人是打算袭扰辽东城外的隋军,却不想隋军竟在辽东城尚未攻破的情况下就直接发动了东征。
于是,这一万人始终与隋军先锋保持着距离,不断向东退去,但一直也未与隋军正面接触。
“按理说,隋军想要横跨千里来征讨平壤,所携带辎重必定惊人。其辎重散兵和民夫、车驾规模该远比战兵庞大才是。
“然而,乌骨城一战的结果看来,隋军的战兵兵力要远大于辎重散兵。可这怎么可能呢?便是马军都可随意拼凑出万余人来,他们如何供应得草料?他们如何做到的?”
乙支文德拍打着自己腿上的甲片,眉头微微蹙起。
身旁的亲兵自然难以回答他的问题。其中一个兵士劝解道:“谋主,隋军水师怕已快到了,我们还是尽快返回平壤为要。”
乙支文德摇摇头,目光已是极为坚毅。
他对麾下兵士道:“不,现在返回平壤无非带着万余援兵去防守而已。万一隋军大队自陆路抵达,届时水陆两军会和,多这一万余人有何用处?”
“那,我等该如何是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隋崩,我为天下定规矩》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